文丨陈 蓉
笔者从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就参与高速公路建设的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与工程一线建设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在一线采访工作中不断实践,现就工程一线采访报道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与同志们商榷。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书面材料多为技术安全施工方案、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这些材料虽然都是通讯报道所必须的背景材料,但新闻素材仅靠施工一线的书面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通讯报道中,大体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重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写工程实际的较少;二是写普遍事件和先进人物的多,进行深入报道的少;三是写一般性报道的多,专题报道的少;四是工作汇报式的通讯报道多,真正采访获得素材并进行深入工地的通讯少。
要报道好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要深入事件现场及其赖以发生、发展的环境中去涉幽探微。这些都要求记者要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俗话讲,“涉深水者观蛟龙”,就是对新闻采访的深入程度与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关系的形象表述。
“新闻产生于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第一线,基层单位是最出新闻的地方,这是了解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所以,要充分了解施工一线的情况,也只有到一线去,在风雨中、在烈日下、在冰雪里、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粉尘飞舞的粉料厂,在炽热烘烤的沥青铺筑现场,亲身体会施工人员的艰辛与快乐、观察施工的细节、感受施工人员的豪气以及沿线人民群众做出的牺牲,才能获得有用的素材和真实的感受。
新闻是政治主张、政治观点的宣传和直白,同时又是思想情操、伦理道德、人文价值、审美观念的自然渗透。对于宣传人员,毛泽东要求“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要经过考虑。一名认真的记者会遇到突发性交通事件,这样的事件有没有新闻价值,报道出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实有其事还是有人刻意炒作,记者要有敏锐冷静的头脑。记者不是“抬轿子”、“吹喇叭”,而是“船头的了望者,注视着任何浮出地平线的微小的情况。”他们不是某些人的话筒,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社会与人民鼓与呼。因此,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工程上的数据,不但是施工的有关数据,整个与项目部有关事件的数据都是有用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根据项目部已有的统计数据,有选择地去吸纳和采用;一个是自己根据采访的需要,设计统计表格去进行统计。统计表格的设计,需要注意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数据汇总的便捷性。一些综合反映项目部生产施工经营状况的统计数据,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商业秘密。由此,统计数据的保密性也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公路工程新闻宣传工作的,必须具有一定的公路工程理论素养,必须熟悉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的专业术语。事实上,这些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为了应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需要。从笔者目前撰写的有关高速公路建设的通讯报道来看,涉及的专业领域及相关知识很多,诸如,采写人物涉及到领导学、组织学、劳动合同法、社会学等;采写机械设备涉及到机械制造、机械管理等专业;采写原材料涉及到材料学、力学等;采写生产施工组织涉及到组织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采写项目管理又涉及到交通运输学、会计学、审计学等。为了做好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只有掌握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熟练运用各种专业术语和方法,去表述工程建设施工中的细节。
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一般理解,通讯报道属于新闻序列的宣传工作,论文则属于技术和工程序列的研究工作,但目前的趋势是,这两个专业正在走向融合,新闻宣传中的专业技术性越来越强,而技术性论文的可读性也越来越好。这就给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通讯报道上,而是要逐步深入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内部,让更多的人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施工管理和协调、工程的技术含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与时俱进,与工程建设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一起进步。
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等不尽相同,对工程建设施工的理解,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都会出现差异。要对一项工程或者一个项目部进行全面系统的通讯报道,就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和安全交底资料、各项规章制度、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工序、施工工艺以及相关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每个环节在整个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如果不能充分体现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特点,写出来的稿子就会大众化和浮浅化。尤其是施工项目部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只要详细阅读和体味,就能从中了解一些采访内容、采访方法以及表述方式。
每个专业里都有自己特殊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高速公路建设中,大体存在着四类基本概念。一是人员及其岗位名称。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直到建设管理与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等有关的人员和岗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只有将这些名称核实准确,才能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阅读通讯报道后,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二是施工机械设备名称。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类别有上百种,加上不同的型号,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名称。哪个工序、哪个部位用什么机械设备,都有严格的技术工艺要求,通讯报道中不可弄错。三是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名称。这个类别的名称最为复杂,尤其是各种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其品种以及相关名称都非常繁杂,能否熟练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反映工程理论素养的一个试金石。
高速公路宣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稿子,这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就是要充分反映工程建设施工的实际,弘扬施工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果没有这些实际的事例,通讯报道就失去了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的典型性。
为了深入到高速公路建设施工这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准确反映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采访中就采用了最耗费精力、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第一,当接触到一位采访对象时,首先恳请他们讲自己的工作,从中了解他们工作的概况、工作流程、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和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为选取采访主题做铺垫。第二,根据现场了解的情况,结合自己所需要的采访主题和想要表达的思想,迅速列出三到五个相互关联的、能够组合到一篇文章里的采访重点,再根据确定的主题来修正采访重点。第三,给每个采访重点设置三到五个问题,让被采访对象能够通过回答具体问题,来满足采访的需要。剩下的事情就是准确全面记录,认真规范速记,力求容易辨认,利于整理成稿。
文章要想有新意,就必须挖掘出每个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工程技术及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这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主要的问题在于,如果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就很难能准确把握他们思想深处那些闪光点,就难以获得最为珍贵的资料,也难以了解他们采取某种措施的真实意图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或目标。工程技术人员思想中的闪光点和技术实践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相互诱导和引导、共同的探讨和研究、积极的互动和激励,使询问的问题和回答采访内容的水平都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