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陶海卉
作为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城市台滚动式新闻节目的推出各种科技的运用,使得电视突发新闻的时效性变得更强。因此,在采访突发新闻时,在最短的时间内怎样获得最有用的新闻材料,这成为记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在此基础上,就需要记者掌握采访前、采访时和采访后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效的节约时间,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前,要让编辑、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在相同的时间里,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工,从而完成多项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多线并行制。提供突发新闻一般都是电视新闻台中的热线。这就需要记者节约时间,一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可以把热线组、新闻编辑组和突发新闻组放在同一个空间,这有利于在第一时间联系到采访人员。一般新闻文字记者在接到热线电话后,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和提供热线的人进行联系,这是为了准确的获取新闻发生地点。文字记者身边要常备的东西有很多,包括采访 DV 带、固定合作摄像和采访车司机等,这对于摄像记者来说,也比较便利,可以和文字记者及时联系提供热线的人,并及时安排采访车辆司机。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文字记者可以在去现场的途中,就和提供热线的人做好沟通,以便到时不会出现差错。如果事件严重的话,编辑还要决定是否要加派记者和采访车辆。
在突发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事前沟通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在热线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那就有利于在现场采访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例如,如果出现责任事故时,事故责任人一般都会出现在案发现场,但是记者却很难在现场的围观群众中找出。但是热线材料却都会和责任事故当事人联系密切,所以这就需要提供责任人的一些信息。记者在事前沟通时,就要了解一些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和体形特征,这就更有利于记者到达现场后对其采访,会节约很多时间。现在社会的竞争很激烈,相对于媒体来说,如果在最短时间的内找到关键人物,不仅可以避免警方控制当事人,有助于采访,还能减少当事人产生排斥心理,从而提供更可靠地材料。当事人在面对第一位采访记者时,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排斥心理,但对后来者,当事人就不太愿意接受二次、甚至第三次采访。所以在第一时间里找到当事人,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有利于采访的,这也是在事前沟通时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有用些热线提供人会匿名报料,而且提供的信息也会不准确。对于这种现象,记者可以拨打112、114和110进行验证。记者到达现场后,可能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记者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记者应该注意,如果突发新闻需要警方、救护人员和消防人员的介入,那媒体就要及时通知他们,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记者在采访时,要尽可能的接近现场。离采访现场越近,能获得的新闻材料就越多,其价值也会越高,对于这点,媒体人已经众所周知了。采访与报道同时进行,这是记者在突发新闻时达到的最高境界。例如,长春电视台在报道自学考试考场作弊时,采访车就突然遇见一辆出租车,出租车里的人就向考场里的人发送答案,他们利用的是无线电通信设备。这时,摄像就应该采取隐蔽的拍摄手段,从而真时的描绘出发送答案的过程,在拍摄的过程中,还应该及时报警,以便抓获犯罪嫌疑人。正是因为现场记者捕捉到了发送电波的情节,这才使得新闻变得更有特色。
记者在收集采访材料时,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采访对象进行回答,这就有利于记者弄清楚新闻事实。提问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正确运用。包括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和诱导式提问等,只有正确运用了这些方法,记者才能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记者在见到采访对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介绍,刚开始应该提一些良性问题,以避免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如果一开始采访就使对方紧张或反感,那后面的采访就很难进行下去,严重的话还会陷入僵局,导致双方都很尴尬。(2)记者在采访时要用一些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再引出相关的问题。这是为了消除对方的生疏和紧张情绪,有利于融洽交谈气氛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能使记者养成随和的心理。(3)记者在和采访对象交流时,应该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和聆听采访对象的态度和情绪,尽量了解他的意图和想法。如果对方不善于表达,那采访速度就可以变慢些,让对方进入状态再提问;如果对方较为外向,那就可以大胆提问,还能提一些较为严肃的话题;如果是采访人物,那就可以临时请相关嘉宾,来调节气氛,放松采访者的情绪。(4)记者在采访时的提问内容不要一成不变,就算是之前已经决定了的问题,也可以在谈话时做调整。记者为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还可以随时收集线索,以便提出新问题。(5)记者在采访时如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那在提问时就要谦虚请教对方,一定不能不懂装懂,也不可忘记提那些关键问题。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最有可能在访问结束时出现,所以,记者采访到尾声时更应该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捕捉新亮点。
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记者在采访时要知道自身职责,更要遵守礼仪。在采访时首先就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的目的,给采访对象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作为一名记者,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要把握好新闻焦点,准确的记录新闻事实,在提问题时,更应该简短、具体和清晰,同时还要考虑采访者是否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记者的立场是保持中立的,不应该介入个人的喜好,以免报道的新闻带有浓厚的色彩,更不应该轻视对采访对象。与此同时,记者也不应谈论很多和本次采访无关的事情,就算是高谈阔论最后也要把话题引到采访内容中来,这是为了节约采访时间。记者在采访时还可以做一些动作,以便减轻被采访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例如可以做一些点头、微笑和补充话语等,这些都有利于鼓励对方,从而让采访对象叙述的更加具体和真实。为增强采访效果,记者还要做到察言观色,有些细小的细节却包含着巨大的新闻亮点。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迅速抓住关键新闻,注重新闻焦点。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新了新闻采访的方式,但对于最基本的采访活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多方观察。
不管记者的笔尖和制作技巧怎样,如果采不到有价值的新闻,那就算再好也无济于事。这就表明了采访的重要性,所以,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重采访技巧,这是记者必备的一种业务素质。对于电视采访来说,采访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收集新闻素材,更是为了使报道形式变得多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记者的采访质量也应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记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握采访的关键,以便更好地完成使命。
[1]张默. 新闻采访写作.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
[2]刘京林. 新闻心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
[3]苏若舟. 新闻采编与思维方法.新华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