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鸿鹏
适应人民需求,办出地方特色
——探析地方新闻采编
文丨郭鸿鹏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竞争日渐激烈,逐渐走入白热化阶段。基层新闻单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当今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的现状入手,结合笔者多年的地方基层新闻工作经历,分析了“善于以小见大”、“善于抢抓现场”、“善于反映民声”三个方面问题,提出了如何做好地方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途径。
全媒体时代; 基层新闻单位; 新闻采编; 有效途径
新闻,是向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我们了解国内外资讯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新闻采编人员正是人们和新闻的连接纽带。新闻媒体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使命,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工作人员,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不能够敷衍了事,善于发现问题,将新闻资讯在第一时间反映给社会大众。因此,培养和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编的专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在如今这个处处优胜劣汰的时代,媒体也要避免不了激烈的竞争。媒体的竞争就是节目的竞争。新闻的好与坏,能否吸引读者,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这样一来,采编工作进展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能力的体现,也是业务的体现。采编的好坏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新闻行业 的竞争水平。
如果把新闻是比作产品,采编就是这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只要提到新闻,包括新闻的从业人员在内,对新闻较多的说词是侧面,其含义就是对某一事件的写作从来都是避免正面,即非常规人手去写,选择侧面进入,这样的新闻稿在写作上便显得会与众不同了。有的新闻学说也把新闻的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 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称之为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只讲到了事物 的横向联系,却忽略了纵向联系。这就是采编一般的认为只是收集资料,再予以加工,就形成了新闻。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话,没有新意,缺乏特点,这样就陷入了三多的现象,大家都不会满意的。新闻没有读者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必须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思考,就要在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上下功夫。这也是新闻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1]。
广播电视台记者肩负着政府机构和百姓间上传下达的使命,还要积极宣传国家的各类政策。对于地方的重要会议和政府决策,记者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采编报道,不仅能够全面地为地方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还能够整合力量,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报道政府的各项决议[2]。然而,许多日常性工作会议也被当成新闻,占据了很大部分的电视新闻内容,新闻素材缺乏。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观众大多数还是农民群体,电视栏目的采编工作应当广泛面向群众,多在“三农”新闻方面下功夫,根据农民特点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科学的养殖和种植方法。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在“三农”方面的采编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服务“三农”的信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体的需求,我们还需要继续改善。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迅速”,也就是说,新闻采编要做到内容新颖,资讯及时发布,播放形式灵活多变。但是,目前我们的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全面,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弱,对待采编工作很少主动思考进行一些突破,导致对新闻事件的剖析缺乏深度,在新闻报道中乐于套用传统的固定模式和表达方式,忠于应付,疲于改变,缺乏内涵。
质——以小见大
新闻记者在平时进行采编工作时,免不了走街串巷,遇到的更多是一些“生活琐事”,很容易忽视它们。如果说对待所有的小事都走马观花,那就很容易将新闻线索抛之脑后了。笔者通过采编实践总结:琐碎的小事常常蕴含着“大事”,如果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探索,就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程度。比如,“下乡走基层”的体验,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心地考察民情,见微知著,学会从日常的生活工作里洞察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进而挖掘“本质”,往往最后发现的就是典型,就是榜样。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站在全局角度审视“小事”,从中选择“那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又能反映工作生活某个侧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事例,选择蕴含着我们时代精神的事例,选择能给人以文明、道德教育的事例”,把这些小事与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样的报道,就能使平民百姓从小事中了解大局,懂得政策,明辨是非,完成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抢抓现场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养,因为只有做到“抢抓”,才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和信息传播给广大观众朋友。在未来的媒体内容竞争中,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将更显著地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赢得注意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法宝[3]。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的现状和进展,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先声夺人”,抢占“独家”。值得重视的一点事,地方广播电视台叫上级电视台而言,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应该在上级电视台记者到达之前,就能赶赴新闻现场,克服困难与阻力,发扬连续作战、不辞辛苦的精神,采访相关当事人,获取新闻事件的起因、进过和最新进展,快速撰写新闻稿件并发布,使百姓们尽快了解事件真相,得以安心。
毫无疑问,媒体是党和政府与老百姓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4]。老百姓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普遍想到向媒体求助。地方电视台肩负着为百姓和政府搭建联系平台的使命,应该及时帮助百姓反映问题,联系政府妥善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说,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接到群众来电或者来信时,要理智客观,严肃认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从正面报道时间,倾听各方心声和困难,深入剖析矛盾所在,帮助政府解决难题而非“帮倒忙”,协调百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5]。
地方新闻采编人员,尤其是新闻记者,要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加强也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地方电视台也应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定期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此外,新闻采编人员肩负着“舆论先行”的社会责任,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性,树立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要求自己,提升洞察力,体恤民情,善于抢抓现场,同时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采编风格。
[1] 崔柳,黄东红. 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J]. 东南传播,2011(12):162.
[2] 辛莲花. 电视时政报道如何挖掘民生新闻[J]. 新闻传播,2011(6).
[3] 李世良,段宏.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以河北电视台《午间视野》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09(24).
[4] 杨丽娟. 做好基层电视台民生类新闻节目[J]. 新闻传播,2011(8).
[5] 李冬俐. 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运用[J]. 新闻世界,2011(6).
(山东省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山东临沂 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