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赵士萌
了解网络舆论先要了解舆论。首先关于舆论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少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网络媒体为网络媒体为载体的公众关于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总和。”
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得话语权逐渐普及到了普通大众手中,普通人可以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发布任何想要发布的信息,即“大众话筒”。网络舆论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体现出自身的特性。
“大众话筒”代表大众,具有开放性和平民化的特性,同时身份的虚拟性也使得“大众话筒”具有感性化和情绪化,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民可以将“本我”最大化,畅所欲言不受限制,非理性成分加大。比如:2012年9月20日沈阳小伙王铭萱微博悬赏征大连女友事件,在网络舆论的强大推动下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而经过采访,当事人承认这件事情更多的是个人感性化和情绪化的表达,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这里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大众话筒”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同时,舆论主体也应该具有对自己言论负责的意识,相较于自由的舆论生态环境舆论主体的自我约束也成了一大课题。
“大众话筒”的信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通过QQ、人人网、微博、BBS等个人或者个人与群体传播扩散而来,没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呈现出的也是未经雕琢的最原始、最自然的舆论真相。这种方式就像一个“态度意见自由市场”。例如:“我爸是李刚”这一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一出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应该强调人权,特别是生命权,有人认为应该反思;也有人认为是教育的问题,讨论众说纷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CNNIC)于2012年1月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也就是说中国有2/3的人口是非网民。这种“少数人”意见毕竟不能成为大众意见,而舆论的不公平性也由此凸显。
“主流媒体”是指“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
主流媒体需要生存,生存就必须依靠受众,挖掘受众最想知道的和最愿意知道的就成了主流媒体报道的目标。而新闻的时效性使得主流媒体在判断时间上具有紧迫性,这也使群体盲从的事件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在娱乐报道中这种盲从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哪位明星生了孩子,哪位明星闹了绯闻。不管事件是否真实为了抢到新闻就报。例如:中国好声音导师杨坤和队员丁当之间的绯闻事件。当网上出现“不雅照片”时,很多媒体的反映不是弄清照片的来源而是争相报道和转载,目的就是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吸引受众眼球”。
德国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在传统的社会,人们害怕被孤立,会对自己占“少数”的现状采取行动,屈从于“多数”或者保持沉默,形成“舆论一边倒”。而网络舆论虽然符合“沉默的螺旋” 的三个基本命题,但是却不是“舆论一边倒”,当一个人在网上无所顾忌的发言,当自己被孤立时,会选择另外一个交流平台或者社区来寻找自己意见的支持者,不会保持沉默。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主流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权,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让受众看到了新闻的两面性。例如:十一长假期间高速路堵车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新闻1+1》在进行报道时就从正反两面进行了剖析。
网络舆论对主流媒体的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达给受众,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围着受众转了解受众的取向,才会给传播带来可能。网络舆论的源头是受众通过一件事发表的看法或者观点,这种观点或看法在网络平台上有了共鸣,进而形成舆论,当然这种舆论具有片面性;主流媒体迎合受众将网络舆论作为报道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片面性的舆论观点传达给受众,进而影响受众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
例如:2012年10月9日发布微博称,原本今日云南《都市时报》A30版要推出《福建“表叔厅长”来了》。几十万份报纸应经印刷,凌晨却被跨省销毁,同时开始疯狂删帖。这一事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最终“表哥”落马。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的互动性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生态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
在评论节目中,出现的专家、特约评论员等参与讨论、评论的嘉宾是舆论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论的权威性,通过对事件的专业分析和解读,将各方利弊呈现给受众,增强受众的辨识度。例如:《南方周末》的评论版面由读者来信、评论员评论组成,在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大众评审团。主流媒体更加开放的舆论生态让更多的人有了发表意见的“话筒”,并在潜移默化中减少了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舆论把关人”是指网络信息通过主流媒体报道之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并能充分发挥信息过滤作用的“网络编辑”。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网络舆论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尤其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和有争议的事件,充分发挥“把关”作用。例如:2012年9月的“钓鱼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反日游行活动,并出现了砸日本车、日本商店、抵制日货等恶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反日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宣扬“对日作战”、“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等非理性的言论,法轮功分子也是通过网络舆论趁机浑水摸鱼。“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功能的强化显得极为必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才能保证国泰民安。
随着网络舆论对主流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主流媒体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舆论生态下,“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功能的强化变得必要和紧迫。从新闻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网络舆论把关人”功能应该强化,为主流媒体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保证基本的新闻真实才能更好的引导受众。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雷跃捷,辛欣. 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2.
[4]仲志远. 网络新闻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彭兰.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宫承波. 广播电视概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7]刘建明. 社会舆论原理. 华夏出版社,2002.
[8]喻国明,刘夏阳. 中国民意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