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海晶
(吉林省九台电视台,吉林九台 130500)
当今中国,科学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的重要传播工具。同时,也是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丰富群众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舆论监督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广播电视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具有覆盖面广、收听收看人口多、传播信息快等特点,正因如此成为了区域信息共享的平台,广播电视事业成为区域内的公共信息服务提供者、促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者、是发展区域产业宣传的龙头。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的一种老式的传播媒介,以其声音传播的及时性和易懂性见长。建国初期,广播应用广泛,广播电台遍地开花,广播为当时物质和精神均比较匮乏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门。当时广播所做的政治宣传,为新中国的政治稳定贡献颇大。广播电台做的知识、音乐类的节目,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普通话。
如今,广播的受众趋于稳定化,很多年轻人更多是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获取资源,广播听众多是有一定“听龄”老听众。但针对这种情况,广播也寻找出了自己的生存之路。音乐、谈话类节目的结构调整,内容风格的调整,为广播吸引了一部分受众;手机、mp3、汽车甚至电视里面收音设备的安装,广播也收到了一种类似于“遍地撒网”的效果。
新闻联播和春晚可以说是让中国刮起了一阵“电视热”,使电视这种传播媒介在中国开始普及。接下来的一系列电影电视的拍摄放映,更是让电视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曾经结婚的三大件也加入了电视的身影,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台电视。电视以其集声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特点迅速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同时大大促进了传媒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明星,创造了文化产业的经济飞跃。
广播电视相对于老式的纸质媒体有着更广泛的受众,信息的传播也更及时,对于传播者来讲,广播电视的思想“强迫式”渗透也更符合其目的。广播电视为受众政治决策提供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电视则成为政治人物塑造形象的最佳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革新,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虽然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是广播电视所不能及的,它会渐渐地“抢走”很多受众。然而,媒体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各种媒介手段的不断叠加而并非取代与淘汰,每种媒介都以自己的所长而继续存在并不断强大充实着,各种媒介的百家争鸣,使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的丰富多彩,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对区域文化和消费者特征的把握比较到位,更容易同该区域的受众达成交流的默契。在区域性新闻信息和其他内容的传播上,城市电视台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此在文化认同上,城市电视台具有其他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广播电视台占据着市民的生活而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各地已有的文化积淀也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广播电视依托区域内丰富的人文资源,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厚内涵,打造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区域文化不仅成为城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如我市电视台“行风在线”节目自去年5月份开播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线、推动政府改进工作的监督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线”的作用,倾听民声、关注民情,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在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注民生解民忧,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增进沟通释民惑,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行风在线”始终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用一根电话线把群众和政府连在一起,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有效互动和信息传递,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节目开播以来,各上线部门认真对待每一件群众投诉和咨询事项,以娴熟的业务知识在节目中即时解答听众反映的问题,对确因客观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或是因政策、体制等原因无法办理的事项,向群众作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宣传了党的政策,消除了群众疑惑,化解了社会矛盾。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也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所在。近年来,市电视台用足媒体资源,广播—电视各种资源用于一体,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高歌猛进,努力当好“三个文明”建设的促进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近年来,我市电视台进一步把宣传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牢牢构筑新闻宣传的宏观调控机制,从题材论证规划、节目审听审看到播出监控都建立起分层把关制度,各负其责,守土有责,确保宣传导向,净化荧屏声频,做到了管好宣传业务、看好宣传阵地、带好自身队伍。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广播电视事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事业更要树立为何会发展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意识,为广大群众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我市电视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社会公器”职能。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主题,播放公益广告和宣教片,搞好频道宣传;引进、播放一批思想性、观赏性较强、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电视剧,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播放迎奥运公益广告。播放《减负篇》、《抵制诱惑篇》以及关爱留守儿童宣传片,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围绕中心,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积极开展“两节”、未成年人保护、妇女合法权益、迎奥运、科普知识、计划生育、交通建设等主题宣传,社会效益显著。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丰富了广场文化,深受群众欢迎。
广播电视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投入精力不断创新、科学策划。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只有认真策划方案,才能推出特色宣传,才能保证宣传思想效果。为此九台市电视台面向加大宣传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市广电局推出了一系列名牌栏目,如《民生聚焦》等,深受听众观众的欢迎。
像市电视台推出的《民生聚焦》》、《九台采风》等栏目,在老百姓心中有威信,群众有急事、难事首先想到的是《民生聚焦》,这类节目互动性强,老百姓喜闻乐见,群众愿意把问题向电视台反应,是对电视台作为党和群众联系喉舌的良好信任。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不仅担负着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的重任,而且担负着对广播电视新闻、娱乐节目和广告等所有播出内容进行把关的重要责任。只有严格把关,严格管理,才能保证宣传导向的正确性。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主线,按照“宣传是中心,产业是基础,技术是支撑,管理是关键,队伍是保障”的工作思路,把握正确导向,确保安全播出,依法加强管理,发展事业产业。
强大的舆论引导必须依靠有效的信息传播。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效果,越来越依赖和取决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吉林省九台电视台继06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有线电视之后,07年以来,市电视台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建设“村村通”工程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下大力气全力推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材料供应,严格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努力节本降耗。形成了“加强管理,节约成本,扩充总量,增加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网络经营绩效良好。07年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000余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市广电局依托九台数字电视建设平台,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努力使之成为九台市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拟订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收费办法》,完成了城区小区网络信号质量测试、数字电视平台搭建、数字电视机房安装调试等前期准备工作。
舆论引导,关键在人。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最终要依靠人去组织实施,依靠广大电视工作者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用自己制作的高水平广播电视节目去影响社会、凝聚群众。近年来,我市广电局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从组织机制、制度保障层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业激情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全局上下励精图治创事业,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广电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岗位业务培训和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培训,着力建立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唯才是举、公平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积极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和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总之,广播电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强化“五种意识”,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产业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广播电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