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孙光辉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做为大事来抓,己取得明显成效。党中央 、国务院同样重视新闻媒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勉励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把笔墨多向农村倾斜,把镜头对准农民,把栏目办成农业的精品节目。发挥好县级广播电台的“三贴近”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县级广播电台面临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坚持广播新闻宣传“三贴近”,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解决,需要广播人下大力量去攻坚克难,把问题解决好。县级广播电台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对如何办好县级台农村广播节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仅供上级领导、专家决策和广播新闻的同仁参考。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各种宣传媒介和网络的发展,速度惊人。县级广播电台在其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不仅表现在它在当地新闻舆论传播中的特殊地位,还表现在它在其中所处的特殊地域和人文环境,更主要的是它与农村广大受众之间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贴近性。建国初期至八十年代,县级广播电台在农村宣传这块阵地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农民群众至今仍记忆犹新。新时期县级广播电台一定要创新工作思路,才能重振其雄风。
加强县级广播电台在新闻舆论传播中的地位,为坚持“三贴近”,服务“三农”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几十年的实践己经向我们证明了这是完全可能和实现的。县级广播电台做为地方性主流媒体,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独特的指导性、权威性,深入人心,往往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县级广播电台在多年的广播宣传实践中,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分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网络成为其灵敏预报地方舆情的一个个触角,是广播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桥梁。有很多的通讯员、写稿人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些人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另外,县级广播电台在长期开展广播宣传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熟知社情民意、风土人情的采编队伍。这也是其他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无法与之竞争的。县级广播节目所蕴含的特殊地方人文因索,为坚持“三贴近”.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个地域的人文因素是广播电台增强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积淀、社会公众心理、自然环境和具有地方色彩的群众语言等历史的、现实的因素,都构成了广播电台生存、发展的沃土。辉南人民广播电台反映乡土人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著名栏目《乡村之声》、《黑土地》,正是脚踏这片坚实的土地,办出特色,一直为全县农村广大农民喜闻乐见。辉南广播电台辐射梅河口、柳河、桦甸、靖宇等市县,当地农民非常喜欢《乡村之声》、《黑土地》这些带有黑土地气息的农民节目,社会反响非常好。
当今世界,新闻媒体遍地都是,让人眼花缭乱。县级广播电台面临众多特殊的媒体竞争,更凸显“三贴近”,服务“三农”是自身的优势所在。对于众多的受众来说,来自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省内外媒体等远程信息只是资讯本身而已,而近距离的信息则关乎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切身利益。据有关资料统计,辉南县在其辐射的区域内,有相当多数的固定受众群体经常收听广播电台自办的新闻与专题节目。
200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广播电台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在当今急速发展的各种媒体中,如何面对电视、报纸、杂志及新兴网络的激烈竟争,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村的县级广播电台处于相对劣势,主要农村节目的传输手段、方式日渐落后,发展比较艰难,听众不断减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我在辉南广播电台当记者、编辑有近30年时间,亲身经历了县级广播电台从兴盛到低落的全过程。前段时间,笔者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并采访了不少从事广播事业和工作资深的老领导、老编辑和记者,深有感触。经仔细探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从客观上找原因,各种媒体竞争激烈,都在各个层面上争夺受众群体,尤其是县级广播电台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主观上找原因,主要是为数众多的县级广播电台在开办农村广播节目过程中,不能根据农民的需求和所盼开办节目,使节目播出脱离群众,节目形式阵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影响力,滞后当前形势。二是县级广播电台缺乏创新精神,编采节目没有能够在编辑和采访中创新工作方式,习惯于十几年一贯制,满足于过得去,导致节目质量下降,听众不感兴趣。据笔者在县级广播电台的亲身经历,由于没有通讯员写稿,缺乏新闻源,也只能是把中央台、省台和同级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截取几段,或者剪裁报纸、杂志,把一些别人的东西拿来当作自己的节目播出,将县级广播电台独有的时效性强、灵活性强的好特色都丢失干净。县级广播电台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在听众心中已经消亡,笔者所在的广播电台还在苦苦的支撑着。据笔者所知道的在吉林省内有很多县级广播电台都合并到了电视台,实在是一种悲哀。三是县级广播电台节目错位,弱化了对农村的广播。近几年来,不少的县级广播电台也包括吉林省和通化地区七个县市区的县级广播电台为了招揽听众,盲目效仿南方省级台和专业台风格,大量开办“生活类、文化娱乐类” 等非农节目,严重脱离了广大农村听众,与农民越来越远,距离越来越大,丧失了自已应有的地位。四是县级广播电台采编队伍和相关人员素质差,专业水平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加之主客观多方面原因,导致县级广播电台为数不少的优秀人才外流或改行。新到任工作的采编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有的根本不懂广播宣传,硬在那里充数。因此,也根本不可能办出什么好节目来。
县级广播电台要想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办好农村广播节目,必须从农民所想、所盼、所需中寻找出路,贴近农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个办台宗旨。
对策措施之一:牢记县级广播电台宗旨,贴进“三农”,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文革” 结束后,辉南广播电视台的前身县广播站,八十年代后期改称辉南人民广播电台。当时,辉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节目办得红红火火,重要一点就是牢牢把握住了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对象和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广播节目的设计、编采必须适合农民所需。县级广播电台要组织人员,深入农民乡镇,积极培养、选拔农民通讯员,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民通讯员队伍,让农民通讯员写农村的事、写农业方面的报道、写农民自己。县级广播电台时刻不能忘记心系黑土地,心系农民群众,心系农村,时刻牢记自己的宗旨。
对策措施之二:创新节目设际和编采方式,落实“三贴进”宗旨,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听率。创新节目设际和编排,要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根据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农民盼望致富的心里,创新精品栏目,吸引农民群众;创新编辑方式,要多围绕农村新科技、新技术、新信息,编辑系列农村节目,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渴望掌握新科学技术的所盼;创新采访方式,要多把话筒面向农民,多把焦点对准农民,多把镜头对准农民。多宣传、报道农村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好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让创新的动力,推动县级广播电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策措施之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守住农村这块阵地。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广播节目要想生存、发展,在众多现代化媒体激烈竟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从县情出发,从农村广大群众出发,从以农村实际出发为立足点,办好广播节目。辉南县有36万人口,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农业大县,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同时,辉南县又是全国的矿泉水之乡、野山参和绿色大米之乡。因有全国著名的三角龙湾旅游景区,辉南县又被命名为旅游大县。笔者认为,和辉南县有相同或相式特点的县级广播电台,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守入阵地。当地的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投入,更新改造设备,配齐配强广播电台领导班子,放手发挥广播电台的应有作用。反之,则发展状况出现逆转,这块阵地或形同虚设,或丧失殆尽。所以说,当地党委、政府对县级广播电台的投入、支持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的。建议当地党委、政府首先将广播事业发展项目列入县级财政预决算,投入必要的资金,购入现代化设备,使其”硬件”先硬起来。其次,是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通过人才市场或政策支持,引进高科技人才,壮大广播电台人才队伍,适应采编队伍的需要,为办好精品栏目、办好精品节目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三农”,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好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和“焊接点”,使农村广播节目越办越好,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上是笔者在县级广播电台从事广播宣传工作的真实感受,对办好县级广播电台农村节目做了初步的探索思考,也可能不成熟,恳请相关领导、专家和业内同仁赐教,并互相交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