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宝迪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经济新闻在传媒中所占有的地位愈发重要,受众面也愈发广泛。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经济新闻的服务对象也逐渐多元化。当前,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与此同时关注经济新闻的人群也越来越大,对于经营者而言,实时掌握市场的需求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股民而言,股市的走向是其最关心的;对于购房者而言,楼市发展动向成为关心的内容;对于市民而言,理财信息则是最重要的;对于下岗、失业职工而言,就业政策则是他们最关心的;对于农民而言,了解农产品的销路则是最重要的等等。帮助百姓解决身边的问题和疑惑,指引他们能够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经济新闻经常会出现“内行看不惯,外行看不懂”的状况,之所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在我们发布的经济信息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经济概念和专业术语。概念化、公式化、应景式的报道占有的比重很大。一句话,这种类型的报道不够新颖,不能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所以,这样的报道只会给大众带来更多的乏味感。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克服这种状况呢?第一,要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报道的内容与群众实际生活更为贴切。第二,要创新报道手法、手段以及思维方式,实现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市场风云瞬息万变,投资、贸易的机遇不会长期存在。现在很多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不仅希望所获得的信息服务更有时效性,而且也希望新闻媒体对发布的重要新闻从宏观角度上进行把握,更深层次地挖掘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新形势有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人们对生产、资料、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信息也希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经济行为得以确定。这样的话,我们的作风也应该由传统单一的信息模式逐渐转变为新鲜多样的信息模式。同时,在改变经济信息陈旧面貌的过程中,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可以使经济信息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更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在对经济新闻进行采写的时候,要能够在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独特的东西,找出能够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重点内容。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报道结构、形式以及写作方法。如变“结论式”为“行进式”,变“静态式”为“动态式”等。努力创新最适合表现其内容的最佳形式,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写事,使受众如在其中;写人,使受众如见其貌、如观其行。即使在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也要注意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旧的“怪圈”,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经济报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受众对于经济报道的深度要求越来越高。经济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那么领导者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决策,经营者的效益也会得到最大化的提升;相反的话,领导的决策就可能出现问题,经营者的效益也会有所下降,更严重的还会使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实质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含义:也就是不仅要求经济信息在反映事实的过程要准确可靠,而且要求传播的经济信息在反映事物未来变化态势的过程也要准确可靠。经济信息不但要准确地反映“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准确地反映事物未来的态势。如果一条经济信息传播以后被人们利用,没有起到促进“未来”正常发展的作用,反而使“未来”不正常地变化,那么它就是不准确的信息。比如某地有一年夏天的西瓜供不应求,西瓜全部卖上了好价钱,瓜农们也由此尝到好处。这是一个不争的新闻事实,然而到了来年,许多农民改变以往的种植结构,种上了西瓜,导致西瓜供大于求,卖不出去,农民损失惨重,怨声载道。如果当时报道了有关权威部门的预测,要求农民科学种植,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也许情况不会变成这样。
因此,经济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想传播的信息既准确无误,又受观众欢迎并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所传播的经济信息真实准确呢?
第一,要把握住原始信息的来源,这是准确信息传播的第一道防线。经济信息的采编者要深入实际,要多依靠高层次和权威信息部门提供的信息,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对基层提供的信息更是要反复检验其准确性。有的企业和部门为了推销积压商品或质次价高的新产品,故意大肆散布该商品即将形成消费热潮的信息,这类信息是不准确的,一定要引起采编人员的高度警惕。
第二,要在信息筛选上多下工夫。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来源,信息采编者不能凭个人兴趣和利益任意夸大和缩小事实;不能片面推断经济活动的整体态势。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经济信息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段时间内准确,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丧失了利用性,对于这类信息,要善于鉴别,一旦发现就要予以摒弃。
第三,对已经加工出来的信息,发布前还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实,去伪存真。从时效性和全局高度多方位检验将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把好见报前的最后一关。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信息的大爆炸。在越来越多的信息之中,经济报道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此,作为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必须具有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要做到对社会生活极为敏感,对社会经济热点极为关注。同时,还要不断熟悉国家经济政策,了解各类经济理论,这样才能在报道经济新闻的过程中眼光独到,分析精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生活中的新生经济现象、新生的经济名词层出不穷,特别是涉及金融、财税等新闻的报道。作为大众传播,我们面对的受众又是有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存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所以,认真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全面准确地诠释,从而让受众轻松清晰地接受,这也要求我们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不仅在内容上阐释,而且在形式上也要有新的突破。
另外,我们的采编人员还要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和精明的经济头脑,运用经济行家的思维方法和经济行家的眼光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市场,发现分析经济活动规律,预测市场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做好经济新闻,更好地服务大众需求。
[1]蒋贻杰. 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J]. 广西经贸,2003(10).
[2]许冬梅. 浅谈企业新闻的经济报道[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3]李大洪.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J]. 记者摇篮,2005(7).
[4]唐爱萍. 转换报道视角 让经济新闻可亲可读[J]. 新闻战线,2006(7).
[5]孙露. 当新闻媒体遭遇金融危机——关于当前经济新闻采写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9(3).
[6]石中生. 关于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思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