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 丹
(吉林工人报,长春 130022)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媒体的传播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从传播方式到内容正经历着双重变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由此带来了一个新现象:同一事件的传播难免千篇一律,报纸的不同个性无法显现。在这种情况下,调动更多的新闻传播手段,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就显得愈加重要了。
新闻策划,颇有争议,许多专家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点,即新闻策划必须是在新闻事件事实基础上进行的策划,而不能背离新闻事实。
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随着年龄的推移,人的意识都是在能动变化的。每人在实践前,都有一定的计划、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实践活动更加自觉,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具体的实践。新闻工作者的活动也属实践的范畴,因此,“新闻策划”作为新闻实践的方式是合理的。
新闻策划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廓清的问题和一些应该避免的误区。
误区之一:将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划为等号。新闻要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就要进行策划。没有好的策划,就会浪费新闻资源,也难以挖掘出新闻本身的“含金量”,使受众减少。新闻策划要尊重事实,遵循新闻规律。策划新闻则不同,新闻的发生不是策划出来的,要是脱离新闻事实本身,硬生生地策划,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报道出来的新闻虽然可能好看一些,但会失去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报道走向歧途。
误区之二:初衷不明、目的不清。在新闻实践中,许多失败的新闻策划,正是初衷不明、目的不清造成的。很多新闻策划在宣传报道整个新闻活动中,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当成附属品,降低媒体本身就具有的义务和道义,失去自已的目的和初衷。另外,新闻的本质要求媒体客观表述反映出的立场,为了赤裸裸的目的进行宣传,很容易让受众感到黔驴技穷、望而生厌,反而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作为工会组织的喉舌,工人报刊的采编人员要想更好的为企业、工会和职工服好务,就要在开展新闻策划时初衷要明,目的要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闻的最大“效益”。
误区三:创意平庸没有新意.策划,顾名思义,经过“包装”的新闻才有新意,也才能称之为策划。新闻策划的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最大特点就是推陈出新。但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料搜索等技术屏障得以消除,新闻策划广泛开展,甚至有些泛滥。而一种形式再好,经常使用也会让受众生厌。在新闻策划缺乏新鲜感,甚至模板化,不仅出不了精品,反而会降低宣传报道效果。
作为工会组织机关报的《吉林工人报》,把每年的“两会”策划报道,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采编部门认真准备,从把握大局的角度入手,对“两会”的主要内容、指导思想、版面设计等方面做部署。程序性的报道,主要依靠消息完成;靠特稿完成总结性的报道内容,再配发社论、评论等内容把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详加论述。经过多层次交叉,把“两会”的基本内容和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映和评述。
所谓重大典型报道,是指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人或事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报道。按报道对象来分,有典型人物报道、典型单位报道、典型事件报道、典型经验报道;按报道方式来分,有集中式典型报道、连续式典型报道、系列式典型报道。
《吉林工人报》在重大典型报道策划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2009年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长岭县西南部,有一位特殊教师杜顺,瘫痪17年,却在轮椅上教书育人17载。获悉以上信息后,总编辑明确提出,采编部门合力,挖掘典型素材,把这样的好典型全方位呈献给读者。经过记者扎实细致的采访,稿件顺利完成,2009年12月18日在一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轮椅讲台演绎完美教学人生》,同时在一版配发评论。2010年1月24日,《工人日报》以《“轮椅”教师杜顺:“没有了学生,我的心脏就不会跳动”》,全文转载。随后,采编部门继续关注杜顺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报道产生的影响,连续刊发报道,全方位展现了杜顺难能可贵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
报道效果:报道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同时也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2010年9月9日召开的省暨长春市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杜顺被命名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省委书记孙政才,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向杜顺等获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并举办了杜顺事迹专场报告会。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新浪、网易等网站也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转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民生新闻,以记录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感情困惑为己任,强调以人为本、平民视角。其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肩负着重要作用。2008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和父辈不一样的需求的期望。与采编部门的商议,如何开展一次“新生代农民工系列报道”?首先在认识上进行调整,摒弃所谓城里人意识,即面对农民工问题时,坚持以人为本,真实反应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愿望和诉求。随后,采编部门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系列报道》策划案,同时提出“发挥记者的能动性,形成编采良好互动”。随后,“新生代农民工系列报道”出炉,推出《三个农民工的新年愿望》等十几篇稿件,特稿提供新闻故事,评论提供观念和认识取得良好效果。
[1]甘远明.新闻策划:一门新兴的宣传艺术.新闻学争鸣与探讨,1998(3).
[2]潘志勇,沈爱国.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的异化.新闻实践,1999(8).
[3]任杰.要策划不要操作.青年记者,2002(9).
[4]裴道彰.策划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中国记者,2011(5).
[5]李凤云,舒红.民生新闻:处理好三种关系,走出尴尬境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