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 勇
科技期刊深度报道的策划
文丨李 勇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社已基本完成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作为小微型企业,期刊社不仅要面对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数字传媒等媒体的同场竞争,还要做好应对中国传媒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挑战的准备。
科技期刊; 现代企业; 对外开放
科技期刊急需变革原来的编辑报道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以期提高在传媒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目前,国内期刊总数已达到9 468种,与1978年时的930种相比,增加9倍。作为期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期刊深度报道的质量是决定期刊社转型成败的关键。期刊编辑报道模式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既要争抢信息的首发、时效,同时还要挖掘内容的高度、深度。
作为新闻学范畴,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因其在揭示新闻本质、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提供新闻背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的作用,自它产生以来,就受到新闻媒体的普遍重视,赢得受众的欢迎,已成为包括专业学者、传媒管理者和编采人员等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与其他报道形式相同,深度报道的实施包括编辑策划和操作(或执行)两个环节,其中编辑策划环节是深度报道的出发点和重心,没有经过策划的专题报道很难达到预期的编辑目的。对于同一区域的内容交叉重复不可避免,深度报道则可以媒体凸显其特色而赢得更多的读者,成为同类媒体中独创风格、形成品牌的标志。与其他媒体相比,虽然期刊在争抢新闻时效方面存在的不足显而易见,却完全可以在深度报道上寻求自己的优势。深度报道对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创新和支持期刊出版机构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受到国内期刊业的高度重视。
一般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据统计,我国现有4 300种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对现代科学研究中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扩展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促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通过编辑的策划工作,期刊可以深入挖掘、全面报道那些带有典型性、先进性和高价值的科技成果、方法论等,促进各学科、各行业学术研究和应用工作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1]。
作为继政党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调查性报道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巅峰;另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形式——解释性新闻,产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界将其称作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无数个为什么把美国人打入迷宫,”一些编辑,记者意识到,长期以来为美国记者所坚持的客观报道手法无法深入事件的本质探讨背后的原因,于是,探讨“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解释性新闻便应运而生[2]。
不过,国外新闻界并没有将深度报道作为一个严谨的专业术语进行深入地研究,而是多从操作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Roscoe Drummond)提出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的较有代表性。二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报告中为深度报道做了简洁的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三是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3]。
作为新闻学和编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关研究多从业务角度切入来探讨深度报道,或者通过解析某个专题栏目、作品或编辑/记者的风格研究深度报道。2001年,杜骏飞、胡翼青在其所著的《深度报道原理》(ON IN-DEPTH REPORTING)一书中提出深度报道的定义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4]。他们所强调的是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内涵,表明对受众认知的关注,凸现了作为新闻、编辑理念而存在的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可以说,作为得到国内外新闻界广泛认同的主流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无疑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新闻背后的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杜骏飞、胡翼青还从对深度报道的本体的研究出发,强调指出“媒体不能毫无准备的等待事件的发生,深度报道是不能缺少策划的”。笔者认为,面对国际期刊质量精品化、运营集群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国内期刊企业化转型起步较晚,市场竞争力较弱,发行范围多局限于国内某一地域或行业,国际认可程度仍然不高,同时存在品牌分散、内容重复、规模较小等问题。因此,依据“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深度报道已成为国内期刊业树立传媒特色、获取比较竞争优势的举措之一。从深度报道的方法来看,策划作为编辑流程中的起始环节,贯穿于整个编辑实践过程之中,对深度报道方式起着定向和整合的作用,关乎全局成败,是期刊编辑业务的核心和灵魂[5]。
1.2.1 编辑策划的内涵
要弄清楚编辑策划是什么,首先得搞清楚策划是什么。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编纂委员会认为:“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物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以为目前决策之依据。亦即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与未来我们要往之处。”(注:1997年台湾出版社出版的哈佛管理丛书之一《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将策划理解为战略高度的研究加战术预案的筹划,是一种立足现实,制定操作方案的活动。策划与计划的区别是:一个是主动性的,目标性很强的行为;另一个是被动性的,执行性很强的行为[6]。
我国学者也对策划的涵义提出各自的观点,得到认同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针对一些其他人很少或者尚未有机联系、组合在一起的因素,创造性地联系、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事物。这就是策划的实质[7]。
根据上述分析,编辑策划是指期刊编辑凭借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某项事物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变化、发展趋势为中心,制定期刊选题和操作方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期刊进行富有表现力和前瞻性的深层开发和总体布局。深度报道的编辑策划实质是运用策划控制深度报道的目标和实施过程。深度报道之所以称之为深度报道,它不等同于一般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在确定选题之后,必须做到纵深追踪、意义深刻。每一个成功的深度报道,从选题策划、制定操作方案到分工协作、组织实施,都是一个综合性工程[8]。
1.2.2 编辑策划的价值取向
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之下,期刊出版周期较长,版面篇幅弹性较大,是最适合做深度报道的载体之一。以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的引入与运用,给期刊提供与其他媒体抗衡的支撑点,也为编辑,记者搭筑施展才能的平台[9]。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期刊编辑要优化配置内容和版面资源,就要有的放矢,通过有策划、有选择的报道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以拓展自我生存空间,而选择某学科某专业的某个学术问题或某项技术进行相对系统的报道,更能体现一种“创意”,使期刊突出个性,提升质量,充满生机。期刊的编辑针对某一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其成果的某类课题做出调查性报道,是值得肯定的报道形式[10]。
深度报道的策划是一种动态的决策和设计工作,其策划的客体是一系列文章组成的一种整体产品,是一种由各要素、各部分有机组合成的新事物。编辑策划的作用就是建立一种有形或无形的质量体系,以确保深度报道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达到或接近预定的效果,使其总体上符合媒体的定位从而形成媒体一种相对稳定的诉求风格,从而形成一种的学术或舆论引导力量。
深度报道的策划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应遵守下列四项原则。
2.1.1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
作为一个概念,“正面报道”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首先,以正面报道为主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在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树立媒体的公信力。科技期刊同时还要注重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克服倾向性,注意报道题材的公平和准确性。其次,选题内容必须按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思路来选取,报道那些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科研尝试及其成果。使期刊起到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2.1.2 编辑要有极强的创新意识
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指编辑在期刊定位、策划、组稿、审稿过程中,对高品质、高质量作品的执著追求。深度报道内容必须新颖,包括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等,学术上能否有新的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包括报道角度的新颖性。选题策划的创新,编辑人员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进行预测和把握,对选题资源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策划出新的选题计划,使选题新颖而独特,目的在于使科技期刊树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效地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11]。
2.1.2 编辑要做好前期调研和论证
调研、论证是编辑策划的基础。调查主要是了解同类报刊动态、科技信息、读者需求和作者资源。一方面,通过阅读书刊、浏览互联网、参加专业会议、与有关专家交流等渠道获取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同时,要兼顾不同层面作者的资源,对作者的研究方向、进展和时间做到胸中有数。另一方面,每个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都要对选题的价值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做好选题论证工作,才能为选题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选题操作的困难和失误,往往是由于论证不够充分的缘故。所以,选题论证是每个编辑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
2.1.3 内容针对性要强、分析要深刻
要求所报道的内容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科学依据,要实在必须剔除伪理论、伪技术和假设中的伪证,反对内容上的弄虚作假、数据上的浮夸失真,做到实事求是。选题一般是在掌握丰富信息资源后确定的,通过有针对性地报道最新科研理论、技术、方法上的争鸣文章,为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诞生,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
编辑策划是对选题调研、论证、操作等采编活动的事先谋划,是每一次深度报道实施之前,策划者都在获取并分析大量信息后才出现一种潜意识,然后将这种潜意识逐步形成报道方案或计划。通常的深度报道计划十分完整和严实,涉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排设计、校对和反馈的编辑流程全过程,哪一个环节都不可以疏忽。
2.2.1 充分挖掘背景资料洞察全局
在时间方面,可以记录现实,还可以追溯以往,以至预示未来;在地点方面,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事件的延伸与波及地点;在人物方面,既要报道当事人,还要尽量报道间接或幕后的有关人员;在过程方面,凡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情况和细节都要报道,要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揭示新闻事件或学术课题的意义、影响。
2.2.2 通过深入调研预见未来
编辑策划往往是从研究资料、事件开始的,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视野,可及时掌握新闻事件或学术课题的背景。深度报道往往是通过综述文章展示事件发生、发展形态,或通过分析性通讯展示事件发生及其演变的缘由,或运用调研分析展示编辑,记者的见解等,从而使受众预测事件或课题的发展趋向。
2.2.3 利用编采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捕捉灵感
不仅需要编采人员有捕捉新闻的嗅觉,而且要求采写者有全面系统、追根溯源地了解事情幕前幕后的发现力、挖掘力,不仅要求编采人员有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而且要求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理论思维能力。一个高素质的编采人员应该有发现深度报道选题和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
与新闻类媒体不同,科技期刊深度报道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科研发展和应用推广等课题,其深度报道的策划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编辑具备新闻学、编辑学和期刊所涉及学科专业的科学理论基础、技术常识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会根据不同的市场趋向和行业发展态势提出几种策划模式,然后再根据期刊自身的情况进行优选或重组。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从业人员共同合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对于决策者来说,还需要对个体创意和集体智慧做进一步的整合与加工,最后选定切实可行的策划模式。
科技期刊的编辑策划体现为选题策划和操作策划两个层面。
选题策划是指要迅速、敏感地洞察事态的动因,捕捉有新闻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选题,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地将读者应知未知、想知难知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使刊物内容处于某种动态调整之中,既定位鲜明,风格完整,又常变常新,在适应目标读者常态需求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满足其对新知识的需求。
为克服选题策划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期刊的编辑意图贯穿于刊物之中,让每期刊物中的深度报道都成为吸引读者关注的精品,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深度报道的选题大都是期刊的重点内容,是期刊发挥其作为一种特殊媒体的导向功能的手段,也体现着编辑的思想观点。因此,科技期刊应注意挖掘编辑的智慧,群策群力,围绕刊物的编辑方针,制定各个时期的报道重点,使重点选题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一般来说,完整的深度报道操作计划包括具体的目标、内容安排、方法与进度。科技期刊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解决学科领域和生产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因此,在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做到使报道内容新颖一些,并要把握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在科技前沿起到领先和导向作用。这就要求策划者对科技信息如指掌,对新生事物慎重对待。还有方法上的问题,制定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规定出每一工作环节该如何操作,如怎样才能开辟出丰富的稿源等。安排工作进度,提示编辑人员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任务观念和责任意识,凡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追究其责任。这样做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报道计划通过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来加以执行和完成。
对选题操作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因此,编辑必须要掌握当前学术界的前沿、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及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并深钻细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策划水平,方能策划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深度报道。
策划是一项具有主动性、先导性的基础工作,强烈地体现着编辑、记者的主体意识,体现着编辑的办刊思路,体现着科技期刊的定位和特色。但长期以来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把中心工作放在了案头上,只是就手头上的稿件进行筛选,“等米下锅”的现象严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编辑深入到广大科研人员中去,了解作者和读者的科研情况和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找准科技期刊与社会变革、科研与开发的最佳结合点,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并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选题,并通过组稿去实施,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科技期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从这一角度看,编辑策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期刊内容的水平高低。
首先,要在编辑人员当中强化对深度报道作用和意义的认识,通过组织大家学习其他媒体编辑策划理念,掌握编辑策划的原则,熟悉其基本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编辑策划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还应充分掌握科研信息,了解当前各学科、各专业当前学术界的前沿、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及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并深钻细研。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人员还要下功夫研究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进而使编辑策划卓有成效。编辑必须要掌握
再次,注意让编辑在策划实践过程中提高。陆放翁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提高期刊策划水平也是这个道理,要在策划环节以外的编辑实践中去下功夫。
例如,《中国金融电脑》去年对中国工商银行软件中心成立十周年的报道。本刊编辑部抓住2006年6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成立十周年的契机,策划并进行了深度报道。旨在扩大工商银行科技领先优势的宣传,使受众了解“科技兴行”和“科技引领”战略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领导的角度切入,采编杨凯生行长的贺信和对张衢副行长的专访——《引领中国银行业软件开发走向国际》,从战略高度阐述中国工商银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自主创新方针的成功实践,进而从历史角度说明十年前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充分肯定软件开发中心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其次,编辑部从全行科技管理的角度,专访了科技部和软件开发中心的领导,发表了《更高,更快,更远——访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林晓轩》、《自主创新的探路者——访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梁礼方》,概括地总结软件开发中心创建初期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快速成长历程,全面地介绍工商银行自主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客观地体现工商银行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智慧和魄力。
再次,编辑部从科技与业务部门协作创新的角度深入,专访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发表《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访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魏国雄》、《信息化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层次延伸——访中国工商银行会计结算部总经理许燕》、《业务与科技紧密合作 创新发展个人金融业务——访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郭超》、《科技支撑电子银行跨越式发展——访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王嵩》,从而进一步探讨业务与技术融和发展的趋势,协作创新在企业改革中发挥更具战略意义的作用。
最后,编辑部透过软件开发中心先进典型人物及其事迹的调查,编发了《用青春谱写的一曲金融科技赞歌——记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研发管理部总经理左小波》、《倾心奉献,青春无悔——记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推广部总经理吴能斌》两篇通讯文章,高调弘扬了软件开发中心这个集体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
由于上述全面、深入的系列报道达到了编辑预期的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基层逐步深入的报道目标,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其他金融机构认识到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和管理理念,因而得到期刊受众、尤其是其他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好评。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虽然我国至今并未承诺开放传媒市场,但根据中国和美国达成的相应协议条款,明确规定一段时间之后,外国资本可以有条件地进入图书和期刊市场。从长远来看,传媒市场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期刊市场尤其是科技期刊将成为中国媒体产业开放最早的领域。
与国际各大传媒企业相比,无论是专业水平、科技手段、人才素质,还是资本实力、传媒品牌、经营管理等,国内传媒机构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驱动下,许多国内期刊出版机构尤其需要通过转型和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是科技期刊的主题,惟有树立危机意识,我国科技期刊才能实现企业化转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出版机构创新编辑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策划编辑与普通编采人员岗位分开,收到了明显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 1991-07-01
[2]杜骏飞,胡翼青. 深度报道原理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2.
[3]李良荣.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福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
[4]张建伟. 深呼吸(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5]欧阳明. 深度报道写作与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
[6]李剑桥. 党报深度报道模式概观. 济南:青年记者,200-4-14(4).
[7]徐晓泉,郑俊海.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编辑策划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4).
[8]颜智强. 深度报道的选题与策划. 中国记者,2003-8.
[9]胡传焯. 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姜新祺. 选题策划的系统解析.太原:编辑之友,2003(3):27-29.
[11]李频. 期刊策划导论.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北京1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