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涂宝山
实现民生新闻内涵与形式双重提升的思考
文丨涂宝山
内涵和形式作为民生新闻的两张王牌,是其发展创新的根本立足点,处在发展期的民生新闻不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突出本土化,增强服务性,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创新报道形式,凸显特色风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生; 内涵; 形式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民生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媒体社会责任和职业情怀。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强音。但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民生新闻在传播内容及形式上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民生新闻竞相推出的今天,如何使我们采编的民生新闻更有看点,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光,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我们努力探讨的地方。
媒体的受众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各不相同,舆论引导要完全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显然也不可能。尽管受众个体心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关心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生活。受众们看电视时肯定爱看与自己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爱看反映身边人喜怒哀乐的节目,如果新闻报道的群体与他们离得太远,他们并不一定关注。主流媒体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站在平民的视角,关注他们的生活、利益、情感,新闻报道才能与群众的心理合拍,才能引起群众的兴趣,最终才能产生舆论效果。北京卫视《身边》栏目始终坚持“关注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栏目宗旨,反映百姓身边的事,关心百姓的生活冷暖。紧贴国家和北京的惠民政策选取题材,在百姓生活中寻找惠民政策的承载个案,给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有能力与社会、政府对话,在百姓与政府间开掘了一条沟通的渠道。《身边》以其实用和贴近的节目内容立即受到观众喜爱,节目影响力一路攀升,收视率稳居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北京卫视《身边》栏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用“三贴近”原则推进媒体的本土化,作为一档首都电视台的栏目,《身边》秉承了“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北京电视台定位,突出首都背景和首都气质。深入挖掘市民中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契合的好人好事,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打造了高品质的精品栏目。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作为市级电视台南平不拥有全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资源,这是劣势,但优势在于拥有强大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土新闻资源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要紧紧围绕本地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和特有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本土化的品牌,做到突出地域资源性优势,牢牢把握住文化背景的相同性,受众地域的一致性、风俗习惯地域性的特点,进而彰显优势力量。
许多民生新闻的选题大多定位于小服务,选择小的切入点进入话题,解读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很多平时看似无关紧要、不足挂齿的小事有奥妙和深入的另一番解释。对于电视观众来说,这种小服务是有需求的;但仅此不够,应对服务的需求应是深层次多角度的,例如社会保障、利益分配、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政策调整,这些问题观众同样是渴求知晓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做好小服务的同时,更应该在大服务上做足文章,在引领和导向上下工夫。民生新闻不应仅仅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而是应从百姓的视角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通谷易懂地解读和诠释国家政策,真实反馈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等等。作为一名记者当每天面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加以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向报道内容的深度挖掘和阐释,不但让观众知其然,更让观众知其所以然。民生新闻要想成为主流新闻的一部分,不仅在采访报道上挖掘深度,还要在题材选择上拓展广度,不能狭隘地理解民生新闻,更不应将民生新闻仅限于城市而将广大农村群众边缘化。民生新闻关注是人民生计的新闻,这里的民生应包括市民和农民。因此,在关注市民的同时,也应将目光注视在农民的困惑和疾苦上,中央电视台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们把报道的视野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身上,以饱满的热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入农家奔赴各地,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百姓,让新闻报道聚集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它以其广阔的报道空间,深刻的服务性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域的鲜活报道,引起广泛共鸣。若要充分发挥媒体为受众服务的职能,我们还应把民生新闻的触角向时政新闻、社会新闻领域延伸扩展,广泛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努力找寻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与百姓需求的契合点,让权威与民生牵手,使国家大事与“柴米油盐”挂钩。努力实现“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让民生新闻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感染力。”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已成为社会趋势,作为新闻报道,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与生活同源与百姓同心”,如中央电视台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将民生题材融入报道体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关注民生问题,用“平视”的目光看待百姓,走进百姓生活,与他们同甘苦共喜乐,他们以持续性报道直击民生问题,以“媒体行动”的影响力助推相关问题解决。针对贵州罗甸持续十年之久的小学生自己背柴生火做饭、租住校外民房等问题,记者先后四次深入当地探访,实地跟进了当地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爱心捐助,建起食堂与宿舍楼的过程。针对云南禄劝汤郎箐小学的实际困难,记者多次展开报道,及时反映当地小学生从吃不到肉,到收到全国慈善捐助、建立“慈善账本”的显著变化。栏目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将更多的目光注视在农民的困惑和疾苦上,借助电视广泛传播的媒介平台,号召社会广泛参与,促进形成一个人人关爱,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显著特征,其中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其核心内容,它使新闻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也是该节目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
民生新闻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栏目的内容,而节目形式的创新至关重要。要以观众市场为导向,在节目形式上强化受众吸引。首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互动,增加节目的开放性、可参与性,通过新闻热线、短信、网络等渠道与新闻当事人和受众的互动参与和交流、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进行,淡化了传统新闻灌输的痕迹,以互动的双向交流为重点,鼓励受众参与到报道和讨论中来,成为新闻人物,成为对新闻事件表达意见的主人公。其次是通过对不同媒体形式的吸收组合,创新电视栏目形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热门论坛网友点评等,开辟全新的访谈、谈话等节目,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三是要更加注重主持人风格的创新。有个性风格的主持人,既是节目的形象代表,也是品牌的标志,更是吸引观众的有效利器。通过个性化的主持人把节目的宗旨、主题、思想、选材化为形象现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收视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塑造一批优秀节目主持人,既是品牌意识强烈的具体体现,更是节目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四是“说”好新闻。由于民生新闻的内容来自平常人的生活,所以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就应具“平民化”的特色。充分运用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解读的效用,使受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视觉愉悦,拉近校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栏目的“亲民形象”。这种“说”不再是八股式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并且借用快板、说唱、歌曲等形式令受众耳目一新,听起来既明白又感觉亲切。民生新闻,着眼民生、源于民生、服务民生。作为主流媒体要遵循“受众为王,内容至上”的路线,内容上根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着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状态,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从而让节目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
[1]张丽,邵晶. 深刻与贴近.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3).
[2]左先勋. 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云南报业.采编视界,2009(8).
[3]袁德春. 电台民生新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青年记者,2008(6).
[4]金明琦. 电视节目的创新和管理. 江苏记协之窗,2012(1).
(福建省南平广播电视台,福建南平 3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