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赵 倬
试论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考验记者素养
文丨赵 倬
突发情况面前新闻记者拿什么为百姓提供最真实而鲜活的信息?……在重大新闻报道事件面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总是冲在案发的第一线,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找寻实现这一勇敢行为的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
重大事件; 记者修养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沐浴改革开放之风,逐步壮大。目前,中国新闻事业的突飞猛进助推新闻工作者队伍增至100多万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拥有一大批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才。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转变旧观念,运用新技术,推进我国新闻事业不断与时俱进。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只要始终不移的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就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重视理想的作用。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的理想宏大,有的理想平凡。在记者眼中,这份平凡的理想陪我们每一个人走完一生。无论是从重大灾害现场归来还是突发事件现场下来,我才明白实践是个人实现理想的过程。每当处于采访报道一线,笔者总是坚信自己从事的新闻职业是人民群众和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所以必须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出果断的判断,并且准确地把事实和真相传达给广大受众,也许这就是面对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自己最平凡的,最简单确又无法言明的一种理想。在这个平凡的理想支撑下在平日应当多读书,多钻研业务,让正确的职业态度去驾驭自己的新闻能力,所以在端正正确职业态度之后,才能让我们的态度驻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夯实我们理想地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平凡理想变成空想。
客观来讲,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记者首先要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态度,然后再加上一次又一次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才能与自己心中的理想一寸一寸地更加靠近。端正的态度是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然后用眼睛去细心观察从而达到对事物有一个更加深入和独到的认识。所以立场和态度是平凡理想的重要源泉和必要组成部分。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已经在当下成为所有媒体间竞争的焦点。在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之下,你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的努力更多,比常人所花费的时间更多,比更多人走的路更多。在重大新闻报道面前、特别是重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体现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所应有的责任感。我们看过一档充满人文关怀的《通往云南的列车》,节目制作人员叙述当时他们送孩子去云南的车上没有放过一分一秒,不舍得错过孩子们在列车上的点点滴滴,这档节目是最终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精选出来的,他们讲自己这么做只是出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一种责任感,仅此而已。所以只有你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实践当中,才能很自然地完成你担负的任务和重大而神圣的职责,从而得到舆论的赞扬和尊重。经过对在四川地震灾区记者的了解,正是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支持着记者坚持在灾区守候无数个日日夜夜去采访,正是这种神圣的责任感推动着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从笔者的体会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对国家和民族怀有一种责任感,恐怕是任何一个记者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新闻事件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时间、位置、人物和事件的状态五个部分。第一,对于电视媒体的出镜记者在报道开始之前,把所在的位置和准确时间报告出来,观众通过对记者身后的一些景物或者声音对报道环境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而时间在报道中则显示出了极强的实效性和动态感,通过新闻记者的第一时间报道让观众在认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时空交错和图像展现。比如张泉灵在跟随救援部队步行了九个小时以后,顺利到达地震震中进行的现场报道,在报道过程当中,每一个地震现场报道位置和报道时间都成为了在整个地震报道过程的连接点,观众在接受这样的报道过程中可以随着记者的言语主导形成一定的图像感和时空感,从而使人们对于报道的全面认知更加具体和直观。此外这些基本信息在报道时要注意表达的具体、生动才能足够吸引人,程序式的报道模块应该脱离出来寻找一定的技巧才能引人入胜,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的传播效果。最后在报道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加入一些数字,用一些形象并且与老百姓贴近的方式传达出数字的概念意味。在数字的运用上巧妙运用上述技巧可以使报道显得更加真实和客观。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现场,记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真实的新闻画面来表面新闻报道场景。但是为了可以让观众的感官可以得到延伸,在事件现场的记者就要调动起眼睛、鼻子、耳朵、手指,去看、去想、去听、去真实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来传给受众,这样做即可以使现场更加鲜活、真实,也对记者语言和新闻画面以外有了丰富全面的认识。在新闻现场可以用触摸表现出的动作、敲打出的声音、品尝时的表情等等和观众分享,从而使得画面产生了色香味俱全的意境。例如白岩松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赶到已经被封锁的北川现场,在一块北川的高地上可以俯瞰周边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白岩松进行了一段现场报道: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我们再次来到了北川,现在我就在这里,我的耳朵听不到一点声音,鼻子只可以闻到消毒水的味道,眼睛只能看到摄制组几个人和地震过后留下的断壁残垣……这次丰富的感官体验式的报道,使不在现场的人们也能深入其中,更加生动而真实的感受到了新闻的现场感。
记者报道新闻事件时通过语言传播,但是冗长的单调的语言表达可能收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也不能表现报道现场的魅力。这时我们不妨给新闻报道中加一些非语言符号元素,给新闻画面润色。比如不同的表情、体态语、语调的高低等与有声语言表达的默契配合,才能更加细腻、真实、传神地表达出现场记者的情感体验。美国一位口语传播学者认为,信息总量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是35%由语言符号传播完成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符号实现传达的。非语言符号可以更加直接地表现出观众能够快速理解想表示的意义。比如,我们在一此电视节目中可以通过急促的呼吸、焦急地赶路、渴望的眼神,感受到当时事态的紧急和刻不容缓。此外新闻记者的着装和仪态也属于非语言符号的范畴。着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标志性的职业装,比如有些特定栏目会有统一的着装;另一种是融入现场的着装,比如到煤矿区要配带安全帽其它必要装备。所以这种角色认定和现场的侧面展现都会通过记者的着装和仪态来表达出来。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公开性可以消除紧急事件及灾难面前群众恐慌和从众心理,也是受众知情权得以实现。在诸多案例中我们看到新闻媒体越是想掩盖的事情不但掩盖不下反而使事情发展适得其反,达到更糟糕的严重事态。即便通过这一方面的渠道无法得知,群众还会从其它方面的渠道去了解情况,所以会造成谣言四起,小道消息盛行的地步。所以为了避免恐慌,要告知老百姓真相。
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记者经常会遇到包含着矛盾对立和冲突的复杂新闻事件。为了使报道公正准确、真实不偏激,记者必须兼顾矛盾双方,从不同的消息源获取信息,从不同的报道面解读事件的过程,并将对立面的事实和观点同时摆出来。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大程度上与新闻媒体的炒作脱不了关系。在这期间,无论是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对悦悦被碾压的照片登载,让人不忍目睹。这样的传播方式怎能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怎能让人们“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所以为此,新闻素养也体现在能够不“聚焦”一面,只报道一面,应多方面入手,避免报道失衡现象再发生。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认识,我们了解在新闻记者的内心有着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那是一种形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渗透到每一寸肌肤的血液流徜。未来的新闻事业中将会有像穆青那样的巨人诞生,也会有默默无声的守望者,正是这一辈又一辈的新闻工作者的不变坚守才擎起了那一片永远蓝色的天。
10.19483/j.cnki.11-4653/n.2012.14.099
(大同广播电视台,山西大同037006)
新闻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