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记者”如何成功访“名人”——以专访骆家辉的两次经历为例

2012-08-15 00:49文丨龚广平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4期
关键词:骆家辉台山探亲

文丨龚广平

“基层记者”如何成功访“名人”
——以专访骆家辉的两次经历为例

文丨龚广平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基层记者; 专访; 名人; 骆家辉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骆家辉,美国首位华裔州长、首位华裔商务部长、首位华裔驻华大使,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华侨华人社会,影响深远。正因为骆家辉祖籍台山市水步镇吉龙村,我们在采访中打出了“血脉亲情牌”,使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采访因而成功。

1 专访名人,地方台应扬长避短,挖掘地方名人潜力,大打“亲情牌”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经历的新闻事件、采访的新闻人物无数,除了汶川大地震、九江大桥坍塌等灾难事故让人刻骨铭心外,记忆犹新、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莫过于专访骆家辉的两次经历。

1.1 以情感人,真诚待人,为成功采访名人做好铺垫

第一次是2004年8月,在美国西雅图。当时,骆家辉任华盛顿州州长。第二次是2011年11月4日,骆家辉首次以美国驻华大使身份到家乡台山探亲祭祖。

2004年8月18日,笔者以《根在五邑》纪录片摄制组成员身份,远赴美国西雅图市,采访旅居海外的台山乡亲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八月的西雅图,风景如画。一抵达西雅图市,摄制组就驱车拜访骆荣硕老人和夫人,八旬老人骆荣硕已在家门口迎接家乡亲人的到来。

在老人家的客厅正中央,象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悬挂着家人的团圆合影。其中,还有骆家辉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合影、骆家辉青年时代照片以及骆家辉父亲骆荣硕年轻时参军入伍的照片。

通过老人的出面帮助,8月19日,骆家辉欣然接受摄制组专访,时间初定为15分钟。通过他的秘书介绍,得知骆家辉非常重视此次采访,还特意去理了发。身着西装领带的骆家辉出现我们的镜头前,不知不觉采访将近一个小时。

记得与我合影时,骆家辉先生还用左手扶着我的后背,叫我一同看一个照相机,接着看另外一台相机。从这个细节,足以看出他应对媒体的娴熟和从容,而这正是我们不少领导面对媒体所缺乏的。

这次难忘的跨国采访经历不仅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这更成为我能够再次采访骆家辉先生重要的砝码。

最近一次采访骆家辉,我们是在前一天,才得到确切消息,因此采访安排处于被动。而这次采访的难点关键在于:我们没有及早申请采访,因此未被列入允许采访的媒体名单当中。当记者与美国驻广州领事馆联络采访事宜时,得到的答复是,电视媒体只邀请美国CNN和台山电视台采访,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努力,都遭到婉拒。

1.2 如果没有得到允许,或者面对拒绝,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而不是放弃。应主动出击,争取机会,更不该坐等“请帖”采访

在申请采访遇阻后,我们决定提前进驻台山,入住大使与市领导会见的酒店,在加紧与美国驻广州领事馆联系的同时,认真“备课”,再三斟酌并确定采访提纲。

就在采访陷入困境时,记者想起,2004年,赴美采访时任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时,在采访他父亲的同时,还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在查阅资料中,记者得知大使父亲于2011年初溘然长逝。于是,记者再次与美领馆沟通,表达了要将大使及其父母的一组照片亲手交给其本人的心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活动的前一天晚上,美领馆不仅同意江门台采访此次行程,而且大使还答应接受江门台15分钟的独家专访。获得此次宝贵的采访机会后,我们立刻制定详细采访计划,多方收集资料,反复打磨专访提纲,为这次采访做了精心准备。

2 专访名人,应尽量搜集齐全名人采访对象的资料,列出详细采访提纲,尤其不要放过一些生动的细节

1997年10月,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后不久,和父母、妻子首次回到家乡台山。此后又于2006年和父母、妻子等返乡祭祖。这次是他第三次、也是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后首次回乡。

采访名人前,必须做足“功课”。两次采访骆家辉,记者都详细查阅了骆家辉的简历、家庭生活等资料,并简要阅读了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掌握更多事例生动的细节,确定采访基调,并根据采访时间长短,草拟采访提纲,并考虑到不同情况下的应对预案。

采访名人时,第一个问题应轻松些,有助于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如果时间紧,则尽量将最重要、敏感的提问放在第二、三个问题,而不要放在最前面,或者最后。最前面很容易引起反感,最后面又可能因时间紧而应付回答,甚至省略不回答。

记者注意到,此前,骆家辉在网络上提到,回到北京有回家的感觉。于是,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使先生,您说回到北京有回家的感觉,今天您回到台山,这种回家的感觉是否更加强烈呢?”

由于准备充分,提问主题突出,环环相扣,加上骆家辉出色的媒体应对能力,使得仅有的15分钟采访精彩纷呈。

首次以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接受记者专访的骆家辉动情地说,“我想我作为首位华裔美国驻华大使回到中国,是他们曾经付出的见证。我深信我的父亲一定会以我为荣,不是因为担任州长,不是因为担任商务部长,而是作为驻华大使回到了他的家乡。”

骆家辉的父亲于2011年1月病逝,送父亲遗像回故里是骆家辉此行的目的之一。在亲人陪伴下,骆家辉走进青砖灰瓦的祖屋,将父亲遗像供奉在神台上。之后,与60多名特地从世界各地赶回来的骆氏亲戚一起,到村外的家族坟地祭拜祖先。

记者随后在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发布的微博上看到,当时在房间内,大使妹妹触景生情,坐在床边流下了眼泪,大使搂着妹妹,神情哀伤。

“他(骆家辉)依依不舍在这里,当时我都很感动。”骆家辉的六叔公骆耀章事后接受采访时,对骆家辉流露出的血脉亲情无不动容。

骆家辉最后对记者说,“我想对每一位都说的是,我非常为自己的中国祖先感到自豪,我将会带着我的孩子回到台山,这样能让他们有时间去理解并感谢这片土地的历史。我为中国几千年来对世界的各种贡献感到自豪;同样,我也自豪于美国几百年来对世界的各种贡献。”

骆家辉回乡探亲祭祖活动中,尽管安保十分严格,但我们积极争取,全程拍摄了大使在家乡除祭祖以外的所有活动。

此次新闻采访首先在谋篇布局上突出重点,删繁就简。骆家辉此次回乡的行程安排得比较密集,除了探亲祭祖,还有会见江门、台山的党政领导,参观幼儿园等。在这么多活动中,记者把着墨的重点放在探亲祭祖上,再穿插骆家辉的专访,使得主题十分鲜明。另外首尾呼应,情深意长。其次,在“情”字上做文章,感染力强。

作为驻华大使,骆家辉是一名显赫的政治人物,但这次回乡探亲祭祖,他的另一种身份更鲜明,那就是一个台山人的后代。记者从返乡游子这个视角去打量他的探亲之旅,在乡情、亲情上做文章,文字叙述、现场同期、细节描写和大使同期声都体现了浓浓的情,十分感人,充分展示了骆家辉真挚的故园情怀。再者,细节采写与背景交代相互衬托,使人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喟。比如记者叙述了骆家辉三次以不同身份回乡探亲的背景后,马上接骆家辉回答“您以驻华大使身份回乡是否圆了祖父当年远渡重洋的梦想”的提问,很有历史意味;而大使和妹妹在父母当年住过的地方追忆时的黯然神伤,让人顿生“子欲孝,亲不在”的惘然与伤感。此次专访尽管时间紧、任务艰巨,但整个采访前期准备充分,执着不放弃,专访因而十分精彩。

在专访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骆家辉对父亲的思念,对家乡的眷念,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钦佩与自豪,对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信心与祝愿。

(江门广播电视台,广东江门529000)

猜你喜欢
骆家辉台山探亲
口碑炸裂!早造超90%的客户盈利,这家品牌苗在台山养虾圈一夜爆火
台山都斛镇党建引领赋能科技兴农
八台山独秀峰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小品)探亲
探亲
骆家辉
《探亲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