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的逆向思维

2012-08-15 00:47上海马志伦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哥白尼苏洵天文学

上海 马志伦

议论文的立意求新,有时需用逆向思维,比如“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求全不必责备”、“名师不一定出高徒”等等,都是通过逆向思维求得议论文立意出新的通例。其共同点就是将大家公认的道理进行反向思考,从而引出新鲜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逆向思维本质上是一个质疑的思维,有疑问,故而要寻求答案。因此逆向思维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多元性。比如宋朝苏洵写的《六国论》,其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提出,是对一般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兵不利,战不善”的否定。或许有人认为逆向思维就是否定的思维,这种说法失之偏颇。苏洵否定“兵不利,战不善”的见解,当然有其具体的论据论证作支撑,比如对“赂者”与“不赂者”分别举例进行议论,阐明赂秦之弊,直接和间接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思想。从苏洵举例论证的角度讲,他得出的结论是有道理的,但也只局限于他所设定的范围。而持“六国破灭,是兵不利,战不善”观点的人必然也有他们的道理,各人的结论都有其前提以及所适合的范围。正因为如此,所以苏辙就不认同其父苏洵对于六国破灭原因的观点,他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其他几个国家没有重视韩、魏两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贪图小利,不能联合起来抗秦,以致相继败亡。因为撷取的材料各有侧重,思考的角度多有不同,故而苏辙的结论和苏洵的结论就不同,并非说明苏洵所说的没有道理。清朝的李祯也写过一篇《六国论》,同样是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他所持的观点又异乎二苏。李祯认为六国想要并吞天下的侵略本质是同秦国一样的,只是没有能够做到像秦国那样而已,又六国之间矛盾重重,无法实现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因此最终为秦所灭;假如六国能推行“仁政”,不仅可以自保,还可以“王天下”,但事实是六国未能行仁义,所以终于灭亡。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中所表现出来的否定性,只是说明同一命题可以有多元的解释,因为占有的材料各有不同,或者是作者所持的立场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见解,并非一定此是彼非,在所设定的范围内,各人所持的观点都是站得住脚的。比如“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大家都认同。因为一件事情在开始做的时候,会面临许多可知和不可知的问题与困难,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把这句话设定在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有知,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其中规律的角度,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也有人认为“万事开头易”。如果从做事需要有信心,不能畏首畏尾这一角度来说,也是有道理的。试想,在未干一件事之前,先已胆怯,不敢尝试,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对于“万事开头难”的说辞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未必就适合后来人,否则怎能打破常规,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又有人认为“万事中间难”。其理由是有些事情善始容易善终难,就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囿于客观及主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这种说法同样也值得思考。多元意味着包容、可商榷,因而也就有其可持续性。

逆向思维的特点其次是体现在它的修正性。所谓“修正”即修订、更正。“我们从来都是说:‘青春是美丽的’——这是作家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国作家、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正视:‘青春是可怕的’——连同所有与‘青春’相联系的乌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诗’都有导向‘专制’的可能。”(钱理群《青春是可怕的》)这是学者钱理群回忆文革之初北京101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死与该校红卫兵之手后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青春”一直是它的正面,而忽视了它的负面。逆向思维表明了某些命题的推求并非只是一个正向的结论,也可以是反向的结论,或者是并存,而这正是基于历史进程中往往会有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现象存在,更何况在人们中间往往会根据一种信念,在理论上只取一家之言而形成偏识的现象,或者把某种理论认识或记忆视为万能,认为可以概括一切,不受任何局限,将此绝对化。逆向思维正是要从反向或者是双向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期修正错误或补充不足。修正是一种重新认识,既然是重新认识,就要打破既定的观念,如同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还是道德的,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评判一样,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被接受的既定的观念,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种重新认识,也是一种深化,这样的深化过程就不能视作是标新立异。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某些认识问题,并非都要“矫枉过正”,因为结果有可能是以偏纠偏甚至是以偏纠正,本是为了克服一个错误(也许不是错误)结果又衍生出另一错误。比如有人对“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进行质疑,认为这句话在当今已失去了现实意义,未免有些过激。因为它把“诸葛亮”和“臭皮匠”对立起来,以为“臭皮匠”只是乌合之众,而“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前进,否认两者之间的互补,就有些极端了。对原命题的修正并不都是要求异,而是实事求是不断地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逆向思维的特点再次是体现在它的颠覆性。这里的颠覆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推翻前者的结论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发展。马克思曾经谈到他的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创造者、创立者〉……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颠覆,其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实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

正如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是沿着占星术——地心天文学——日心天文学——现代天文学的轨迹发展一样,后一种思想是对前一种思想的颠覆,例如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颠覆。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但哥白尼通过观察和研究,认为地球是以太阳为中心而围绕太阳转的,当时的哥白尼认为世界的中心应该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意义在于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在日心说产生之后,我们才认识到地心说的错误,然而地心说也曾经有着它的功绩,因为它颠覆了现在被认为是迷信的占星术。哪怕是产生巨大影响的日心说,最终也被现代天文学取而代之,或许将来现代天文学又会被替代,不断地颠覆,不断地发展。

综上所述逆向思维的意义就在于求新,这是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很多我们原先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不正确”,今天“正确”的结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不正确”。就算是逆向思维发展了人们对于一种事物的新认识,也不见得就是比前人高明,只是表明了写议论文时思路和视角的转换对于文章出新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哥白尼苏洵天文学
苏洵发愤读书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探索宇宙——天文学的魅力
人是自己的太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笔记大赛
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苏洵焚稿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苏老泉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