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红
(镇江市第四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成了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1]。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它的“综合”主要表现在: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二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泛。这要求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见闻、实践经验,但农村中学网络还不是那么普及,学生的眼界不宽,活动范围不广,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综合性学习这样的活动如何在农村中学更好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呢?
长期以来已形成的教师一言堂、课堂包办制的思想仍在支配着课堂教学,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初期,笔者在讲授综合性学习时,仍然采用的是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方式。尽管课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查找许多资料,设计好各个环节,课堂上仍然是死气沉沉,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乏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缺乏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其实有两种倾向是综合性学习应当避免的:一是教师过多的参加学生的活动,替学生分组,选择论题,拟定活动提纲等;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或是节目主持人,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建议,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2]。
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苏教版)中51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口语交际、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综合学习与探究,如果一一按照教材的设置来开展,那不是几节课或几星期能解决的事。加之在农村受到较多条件的限制,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生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目标明确,详略得当
在综合性学习中根据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大胆的取舍,首先确立活动目的,然后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灵活开展。
如八年级教材中有“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囿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又根据这两年家乡的巨大变化,确立了“爱国”先“爱乡”的思想,开展了“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主题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上升到爱国。在活动中,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自己的村子,听听老人们的介绍,从他们那搜集有关家乡的民谣、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的由来等,并学会整理归类;走进社区、乡镇,看看居民们的生活,从观察交谈中感受家乡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好人好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口头作文“展望20年后的家乡”,思考作为家乡的一员,20年后我们将为她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活动不需要什么先进的电教设备,但它也能很好的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去调查、搜集、采访等,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学会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总之,在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学校那样开展得先进、前卫、花样繁多,但教师可以根据所处的学校和师生的具体特点,抓住一两个方面有所侧重地开展活动,语文教学必须彻底走出自恋、自闭的小天地,必须真正实现与生活和生命的对接,必须走生活化语文教学之路[3]。
2.2 方法多样,大胆创新
工作中和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场景及与人合作和思考来获得[4]。由于受到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采取较多的电教设施;当然也不应把课堂的主宰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很多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理论,都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将教材作为资源来用[5]。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些突发事件,适当变动教材,利用各种各样的可行性方法,大胆创新。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多彩四季”。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也恰巧为秋季,根据这一主题设计语文活动“寻找秋天”。提前两周布置学生搜集一两篇最喜欢的描写秋天的诗文,熟读并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四人小组活动结合书中的参考古诗名句,配上相应的画面,体会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活动前班级中要出好一期以“秋天的赞歌”为主题的墙报,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氛围。活动尽量安排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同时邀请一些语文教师参加,请他们为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比。活动中首先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朗诵水平。请参加的教师评出“最佳选材奖”和“最佳朗诵奖”。学生们将自己的画配诗的作品张贴在墙壁上,大家交流欣赏。同时挑选部分学生和教师一起当评委,分出个高低。活动的最后,学生和着录音机中的朗读带一起朗诵罗兰的《写给秋天》。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欣赏到秋天的美景,又要培养锻炼他们欣赏美文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课后的作业则是结合活动中欣赏到的众多文章,写一篇题为《发生在秋天的故事》的文章。
课本中有许多活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变化,方法手段可多种多样,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2.3 内容突破,迁移探究
所谓的“迁移探究”,就是由教材中原先安排的学习活动内容迁移到其他相关的内容中去,或相应的一些活动中去。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八年级上册中“长城”专题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根据大家都生活在运河边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搜集有关发生在运河边的历史故事和描写运河的文章诗句等。2)针对目前运河的污染问题,设计一则好的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运河。3)请给有关部门提一些治理河水污染方面的好建议。4)针对运河整治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这条古运河印象最深,感受也较多,所以活动开展起来也很顺利。当然这一活动也是对课本活动的延续,努力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他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环保意识以及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性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6]。综合性活动的实际操作应该灵活机动,应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农村中学中,则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合理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努力做到时时有活动,处处有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5.
[3]董旭午.语文新课改不可绕越的一座丰碑[J].语文教苑,2010(1/2):27-34.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29.
[5]欧阳蕾.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解读及使用[J].语文教苑,2010(1/2):43-47.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