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毛慧敏
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必要性
文丨毛慧敏
We b 2.0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环境的改变,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情况的复杂性,“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在日常性的宣传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都存在一些差异。打通两个舆论场,加强官方和民间的互动、沟通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着重以国家电视台和微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官方; 民间; 舆论场
当公众对某一事件产生意见、发表言论或者达成共识时,舆论效力都会相伴显现。童兵教授在《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一文中提出,“一定的舆论,是特定舆论环境即舆论场的产物。”“从学理上说,包含若干互动因素从而使一些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谓之舆论场。”从古代严苛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近现代严格的媒介审查制度,在话语权的表达和制衡上,古今中外都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体系。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归纳了“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一个是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互联网体现的“民间舆论场”,以论坛、博客、微博等空间内的言论为代表。有学者将“主流媒体舆论场”称为“官方舆论场”。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明确了两个舆论场的不一致。
2012年3月份,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报、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却未跳出典型人物报道的窠臼,社会反响平平甚至使公众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相反,引起群众热议的是频频的微博爆料:如雷锋本人重视着装、雷锋的初恋女友是谁、雷锋日记如何造假、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并不真实等等。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对雷锋表现出了大相径庭的价值评判,官方舆论场表现的学习雷锋热情在民间舆论场“遇冷”。
2012年7月份,北京遭遇了61年来最强的暴雨袭击。在灾情应对上,电视上是领导重视、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场景,如北京市委市政府紧急召开会议,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救灾,交警、管道工、医生等人员坚守岗位。而微博上反思北京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声音,声讨暴雨中交警给被淹车辆贴罚单、高速公路收费站不顾停车熄火的危险收费的声音此起彼伏。官方舆论场着力营造的救灾氛围在民间舆论场并未得到“呼应”。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无论在日常性的宣传报道还是应对突发事件上,“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都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态度立场和叙事方式方面。
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官方舆论场”积极挖掘事件中的正面之处进行报道,引导传统意义上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未进驻市场之前,更是强调自身的宣传功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虽然传播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一些官方媒体仍秉持既有新闻传播理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微博等自媒体则带有强烈的“平民化”色彩。“郭美美事件”、“甬温动车事故”等热点事件中,“民间”舆论场都是先在微博上酝酿成形并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微博中“草根”群体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由于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这一中介,更有可能反映出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意见态度。
受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官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习惯宏大叙事。这种表达因内容空洞、不易接受而备受诟病。比如,有媒体在评论雷锋精神中用“跨越时代”、“大力弘扬”、“道德丰碑”等词汇。这无形中在与受众的沟通中树立了一道“情感屏障”。
网络空间的语言形式则更为灵活。以微博来说,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在语言编排组织上,不需要用复杂的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更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其只言片语“语录体”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言简意赅的遣词造句几乎不会给他人带来阅读障碍。图、文、音视频的结合,又极大丰富了内容的展现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完全背离、毫无共识的。那些符合公众情感需求、令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因素在两个舆论场内都有体现。比如,在学雷锋活动中,重新挖掘雷锋精神、寻找身边“雷锋”等号召在主流媒体和微博空间都有回应;在北京暴雨中,两个舆论场都向自发组织的机场爱心车队、因公殉职的公安干警表达了敬意。这为两个舆论场减少冲突、实现沟通提供了契机。
根据南振中提出的观点,两个舆论场的矛盾凸显源自现代传播环境的改变即web2.0时代的到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网络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和民意表达、社会监督的新渠道时,也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间舆论场日益爆发出强劲的力量,成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大众媒介确为公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平台,但作为重要舆论阵地受制于制度、经济等层面的束缚,自觉或被迫为他人发声,其自身的“官方”色彩较为浓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其是聚集了各类人群、各类观点的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既让“自由而无边界”的传播成为可能,也让“民间舆论场”为公众所“见”,接触到不同于官方舆论场、更贴近自身现实体验的信息环境。它们使街谈巷议、个人见解获得更大传播空间的同时,也给惯以坚持舆论引导的官方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具体来说,“网络社会”的逐渐崛起使公民意识找到了新的滋生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的加深,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2.6亿多微博用户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其中既有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还有政府职能部门、商业机构,更有最普通的社会大众。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在微博上享有充分的表达自由,精英与草根在微博空间实现了无障碍的互动。微博上各种话题、各种观点不断启发公众思考社会问题。
尽管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上缺少把关人,对发布内容几乎没有限制。其匿名性特征使得用户发言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碎片化传播又难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如果用户关注的人过于单一,那么其眼界和思想范围都会受到限制,其意见、态度和信念必然会有某些倾向。
所以说,官方和民间舆论场都没有完整地呈现出社会全貌。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当前现实中,存在两个舆论场并不违背常理,但官方舆论场长期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丧失公信力,民间舆论场因意见得不到支持认可、诉求得不到回应保障而缺失理性,两个舆论场一直脱节的话则会阻碍社会发展。打通两个舆论场,一方面能弥补两个舆论场的缺陷,另一方面能让公众全面地接受信息,减少社会认知偏差。
[1] 童兵.《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人民论坛》.2012(13).
[2] 人民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http://opinion.people.com.cn.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