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姚国胜
基于传播技术朝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提高,眼下的广播媒体对广播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时代做好广播的编辑工作,是值得广大广播编辑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今的信息时代,是多种媒体并行的时代,并且随着电视和网络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装备轻便化,过去大家公认的“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已经不再是广播特有的优势[1]。所以,我们广播人必须对广播做出信息时代新的定位和认识,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广播特点和优势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媒体行业竞争中做到扬长避短,继续保持广播事业旺盛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当前广播的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纸质媒体报纸比较,广播不存在排版、印刷这些繁琐的工序;其次,和电视相比,广播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新闻事件的插播或直播;再次,和新兴的网络比较,广播对设备和工具的依赖远不及网络。再加上现在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已实现了台网一体化,空中节目与网络节目基本同步。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广播更具备时效传播信息的功能。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当时关于战争爆发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率先报道出来的,比央视1台足足提前了5分多种,再加上当时正值上午,有大量的移动人群都是通过收音机获此消息的,由此看来,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广播的时效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广播的互动性即是对受众参与、回应程度的反映,在谈话、交流和咨询等类别的广播节目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听众往往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和微博等可和电台进行良好的互动。通常情况下,广播的互动可自主选择实用性强的讨论话题,而且可通过筛选获得有更高品味和交谈价值的节目嘉宾,如:云南台的《百姓与社会》热线互动节目,多是聘请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嘉宾在节目热线上直接与听众互动。如此不仅可让听众觉得收听广播有益,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参与交流的欲望。
广播的伴随性是其他媒体几乎不能取代的专有属性。原因就在于广播的接收设备具有很好的可携带性,传统的收音机不必说,其他诸如汽车、手机和MP3等是广播常见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可让收听广播伴随其他多种学习和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兼容灵活。例如,很多的的士驾驶员和开车的人士都习惯在开车的时候收听一些广播节目了解当天的新闻和一些社会热点、路况信息;交通广播就是专为这部分目标受众服务的。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行业都越来越重视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和新兴的媒体相比,广播更有可能实现低投高产式的运作,这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其接收成本也相当低廉。所以综合考虑,广播的开发价值应当比想象中更为深远;更适合于未来的低碳生活。
众所周知,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所有通讯几乎完全瘫痪、各方联系全然中断的情况下,是广播发挥了传递信息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把灾区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外界,另一方面也为灾区民众带去来至外界给予的莫大勇气和希望。广播之所以能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就在于其信息具有密集的穿透性。
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眼下广播的受众群体有一定缩小的趋势[2]。因此,广播媒体应该寻找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培养一群固定的广播受众群体,类型化广播作为广播适应新传播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而抓住有效听众的重要改革举措。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对广播走类型化实践道路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几十种类型化的广播运营模式,实践证明,这些广播电台通过类型化改革后节目更专业,在媒体传播市场中成为其致胜的关键。比如,类型化音乐的广播电台可进一步细分为美国黑人音乐电台、美国乡村音乐电台和美国老式摇滚音乐电台,文艺电台可以细分为故事电台、戏曲电台、曲艺电台等等,另外,还有诸如涉及到民族、新闻和谈话类的其他类型化广播电台。我国的广播电台也在此方面展开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云南电台进行的类型化电台改版改革,如今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天津开播的我国第一个相声广播电台,为很喜欢相声的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可随时受用的相声平台,开播之后,其收听率和受众满意度提升非常迅速。
关于受众对信息的选择,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公式: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播来说,其受众的选择或然性与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报偿程度成正比,而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成反比。广播电台的新闻所选择播报的内容归根结底也是为听众服务的,编辑选择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广播新闻能不能贴近听众的关键。尊重听众及其收听规律,尽最大努力满足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广播编辑选择新闻信息的基本准则。
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信息的“富有化”对听众并非仅表现出有利的一面,其中的无用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占据了信息流量的很大比例[3]。针对这样的情况,广播编辑只有认真做好信息的把关工作,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听众进行信息的前过滤,以此增加听众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作为一个合格的广播编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责任感地去开展稿件的组织和选择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严格遵循广播信息的题材要求、价值标准和传播规律,更要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中地体现出来,通过精心甄别信息,让广播成为听众了解社会的世界的最可靠渠道之一。
对于所有的广播稿件,符合说、听规律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在说的方面务必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且含义明确,在听的方面需尽量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脉络而易于理解。另外,广播稿件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一份稿件来说,在用于不同类型和时段广播节目的时候都应按照具体的要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意识之一,对于广播行业来讲,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更有力地彰显广播媒体的独特性,才能进一步增强广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缓解信息时代新兴媒体所带来的冲击[4]。那么具体到广播编辑记者,如何做才能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呢?
内容创新是广播得以生存的基础。广播的内容创新务必做到“实、广、近”。所谓“实”,一是要加强报道主体的选择;二是要在加强与决策部门联系的基础上增强信息的新鲜感和细致性,三是要充分调动记者的激情以优化信息的来源;所谓“广”就是要不断扩大信息的来源和层次,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积极拓宽新闻源和报道面,并合理吸收多方媒体的信息精华;所谓“近”就是要提高广播信息的平民意识高度,广播编辑记者需把听众经常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挖掘内涵的同时多采用听众容易接收的方式进行新闻的采写和编辑工作,以此拉近与广播受众的距离。
形式创新是广播彰显特色的支柱。广播稍显不足的地方就在于不能展现画面,所以必须从声音的角度来加强听众的立体感受,“互动”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断扩大广播兼容性优势可为深化“互动”提供便利条件。如主持人与记者的连线互动以及现场直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共时空效应,都能让广播的动态传递与时事的发展及时跟进。另外,广播编辑还应加强对受众听觉感受的重视,可通过制作颇具特色的现场音效来增强广播的感染力。
编排创新是广播提升魅力的法宝。广播节目若要更能吸引听众的耳朵并让他们对广播节目产生足够的信任,广播编辑创新编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编排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头条的选择,选择更具新闻价值和更大信息容量的头条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听众注意力;其次,高质量和高有效性的信息不仅能将更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听众,而且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最后,在编排的结构方面,对重点稿件进行选编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稿件的重视,合理穿插兼具知识和趣味的内容,合理安排,运用多体裁的稿件,以此促使目标受众在收听的过程中保持更为广泛的共鸣,从而激发更强烈的收听意向。
[1] 高峰. 试论广播电台在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发展前景[J]. 今传媒,2012(2):106-107.
[2] 王求. 广播的出路[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25-27.
[3] 刘春理. 谈谈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J]. 中国编辑,2007(6):51-54.
[4] 佘庆华. 广播新闻编辑的思维[J]. 视听界,2005(9):50-51.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昆明 6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