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影响

2012-08-15 00:49文丨邹媛媛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娱乐媒介

文丨邹媛媛

上中学时,每到晚上7点,家里人都要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那时主持人给我的印象就是严肃、刻板地播报着一些国际国内重要时政新闻,我本人可是不愿意看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慢慢的,我发现现在的严肃新闻越来越多元化了,越来越多的新闻播报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琐事,越来越多的节目主持人也摘下了凝重严肃的面具,露出和谐可亲的笑容,就像和你在唠家常。于是,一种新闻娱乐化现象应运而生。随着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报道中成为一种流行,它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虽然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性新闻“软”化,新闻中娱乐因素大量增加,严肃性新闻节目的比例减少,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的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从而更加贴近观众。

1 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2003年,许多电视台都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形式进行创新,为了使报道营造出一种进程紧凑、扣人心弦的戏剧化效果,编导们借鉴体育比赛的报道方式,以“比分”的形式密切关注每日双方战况,并让战况分析家现场评点,适时分析预测。娱乐化元素的加入,自然会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有意无意地削弱或淡化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实际上,这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媒介市场环境和受众选择心理。没有受众的认可,新闻娱乐化无法在媒介上得以生存;没有市场竞争,新闻也难以娱乐化。

1.1 受众选择心理决定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娱乐化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然而它与受众心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的目的就是解闷消愁,摆脱烦恼,释放情绪,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几个心理特征。

1.1.1 惰性心理决定了受众既易于又乐于选择娱乐性新闻信息

人是有惰性的,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乐于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数学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意思是说,预期报偿(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就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概率就很低。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新闻媒体为什么要“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了,这就是受众的惰性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娱乐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系统,受众在获得快乐和兴奋的过程中不需要做出太多的思考,只需要顺应媒介传播内容。因为现代社会的紧张和压力让许多人更加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而大众传播媒介所炮制出来以博得受众欢心的娱乐化的新闻,能让大众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情感报道,生活写真也就更加成为受众乐意选择的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它的组成不再是一条接一条的新闻消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个新闻小故事,在观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不需要僵硬的去接受与处理信息,而是在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下去感受形式多样的生活故事。

1.1.2 接近心理让受众同媒体真正融为一体,产生心理的共鸣

技术的发展让受众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直接感受到新闻现场,也可以参与媒介的娱乐活动,甚至在家中就可以参与到节目中,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所持观点和意见。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强调受众的参与性,不仅仅让受众知晓新闻事件,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受众亲身体验媒体的运作,不单是身体上的接近,同样也有心理上的接近,这样才能使受众认同媒体节目的表现形式。同时,这种接近心理特征也让受众感觉到媒体对他们的重视,消除了“媒介→受众”单向进行传播的逆反心理,达到一个良好沟通互动的效果。受众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嘉宾或网民踊跃参与热点话题、新闻事实的评说,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也达到了新闻事实传播中观点平衡的作用。比如贵州2台的《百姓关注》节目,每期都会设置一个“有一说一”板块,请受众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某一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来,并在播报新闻节目的过程中穿插这种话题讨论,这种为受众提供成为传播主体平台的方式备受受众的喜爱。

另外,由于有现代通讯技术、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支持,新闻节目不断创新,新闻节目的现场报道成为新闻播报主流,其新闻表现力更加优于演播室播报的方式。因为现场新闻满足了他们的接近心理,受众的接近心理包含着对新闻第一时效的新鲜感,也包含着对现场画面冲击的刺激感。现在绝大多数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注重抓“现场”,因为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传媒满足受众接近心理的最完美形式。

1.1.3 宣泄心理使受众将娱乐化的新闻作为既能了解时事又可缓释心理压力的方式

在提倡个性化生活的今天,受众不只是单纯地想通过媒体来了解时事新闻,更多的是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身体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满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众只是通过新闻节目获得时事政治、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方面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新闻还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压力,通常认为只有电影、电视剧、文娱节目等才能满足人们寻找快乐心理的需要。从另一角度来说,如今随着生存压力的逐渐加大和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媒介报道的集中轰炸,人们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苦闷,受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平台。同时,媒介也会顺应受众的心理需求,通过改变新闻策划和新闻播报的方式来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忘却愁苦和烦恼。现在的许多新闻节目中就包含了民生新闻,里面有生活琐事,情感生活,人情世故等等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记者的叙述和镜头的捕捉中,受众可以感受到他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一过程满足了受众对他人世界探知心理,填补心灵的空缺。此时的新闻即具有信息性质也具有娱乐性质。受众常常通过娱乐使自己潜意识中的缺憾得到宣泄和释放,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但是如果这种满足超出了受众的预期,那么将过犹不及,如新闻内容不讲品位、降格以求、猎奇媚俗、刊发失实报道往往让人产生反感。受众期望通过媒介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精神世界的最大满足,需要媒体在新闻策划过程中将具有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价值内涵生活化、娱乐化。

1.2 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促使新闻娱乐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在市场形成的初期,各家媒体还是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节目,注重舆论导向。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并存,使得媒体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的份额是有限的,当其中某一家媒体打破了传统“游戏规则”,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回报之后,其他媒体也争先效仿,为此各家媒体大显神通,开始了“圈地运动”,抢占市场。2007年1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原本是一次政治色彩很浓的事件,但是总统的爱犬给整个会谈带来了些许乐子,将众多媒体的目光从会谈转向了这只拉布拉多母猎犬。《普京爱犬闯进会议大厅 默克尔花容失色》成了报道主题,如此一来,整个严肃的新闻变得趣味横生,许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事件。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媒体也看到了新闻和娱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媒体要将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受众心理三方面结合起来打造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赢得利润,因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性,也就构成了新闻为娱乐服务,娱乐反哺新闻的市场环境。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媒体即承担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任务,同时还要去追逐市场份额,要想尽一切办法从传播过程中找到利润点。报纸、杂志追求的是发行量,而广播、电视追求收听收视率,这成了评判一切成败得失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媒体获取高额利润的来源。当娱乐文化像商品一样畅销的时候,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也就被市场改写,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理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过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媒体想尽一切办法从传播过程中找到利润点。原本作秀、炒作等一系列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运用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受众的“眼球”被吸引过来之后,广告也就自然接踵而来,利润也随之而来。

2 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不能忽视,从它产生以来,新闻媒介和受众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的审美情趣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媒介也不得不顺应市场的需求,运用新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信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媒介表达更加灵活

在新闻娱乐化现象还未出现之前,媒体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新闻表达手法,如消息、通讯、专题等新闻形式,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受众在接受模式化新闻的时候,渐渐对新闻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新闻娱乐化的引入使得新闻表达开始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革,使得编辑思路更加宽泛,文字、照片、影像、音乐、动画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的表达手法。在内容方面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是将新闻的表达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在有效娱乐化的表达上,反映了新闻事实。同时,语言表达上也更加生活化,口语化。

2.2 改变了传统的节目主持方式

以前新闻节目主持人留给大家的形象是正襟危坐,用词标准,语速均匀。而近几年,主持人形象逐渐朝着衣着休闲、表情丰富、语言生动等趋势发展。在央视《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贵州4台《四面八方》等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以站立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手里拿着稿件播报新闻,语言轻松活泼,整个感觉就像与观众在进行着交流,令人倍感轻松。

2.3 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娱乐化的新闻形式与内容贴近受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使受众更乐意接受新闻内容。网络通讯技术的采用,受众对节目的直接参与性更加增添了受众的兴趣。由于新闻的娱乐化趋势,对受众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的要求降低,加之参与形式的便捷如手机短信答题、手机互动讨论等,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

当然,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的传播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会导致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失准。新闻娱乐化放大了新闻的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如果电视、报纸每天都充斥着软新闻,当然,这对解除疲劳,营造开心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势必会让人懒于思考,头脑变得简单,一个缺乏思考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闻娱乐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也要完善和发展新闻娱乐化的手段和内容,实现受众群体的最大化;还要毫不动摇地遵循和坚守新闻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 欧阳霞.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4(7):41.

[2]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78-79.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娱乐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