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寿山
顺应形势 开拓创新深入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事业单位改革
孙寿山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任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单位按照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分别改革的明确思路。新闻出版总署坚决落实中央要求,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改革。在中央和中央编办等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17个改革方案,取得了新闻出版领域事业单位改革的突出成效。
(一)以转企改制为重点,全面推进经营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性质决定体制,事企分开是改革的首要一步。近年来,总署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事转企这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攻坚战,破解了一批难题,推动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印刷复制单位和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新华书店均已完成转企改制;有23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转制为企业,省级党报发行、印刷、广告等经营性机构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已完成转企任务。仅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就核销编制达1.8226万名。全行业有20多万个单位转企改制,460多万职工转换了身份,进入了市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总署按照中央领导关于“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的要求,重点是继续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力争在十八大以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同时推动转制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和公益性单位的改革。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走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带来了新闻出版事业大繁荣、产业大发展,整个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二)以明确职能性质为中心,率先推进署直事业单位改革。总署的改革,首先是从自身做起的。一是在中央所有部门中率先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八年前就将京外单位交给地方,在京35个单位几万人分别组成出版、发行、印刷集团公司交给中央其他部门。使经营性单位改变了事企不分的生存状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署直事业规模精简80%,事业定位准确明晰,在促进“事转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二是以机构职能调整为重点,积极盘活现有资源。将署直13个事业机构整合为10家单位,编制总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初步形成了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财政补助与经费自理相结合的署直事业新格局。在这方面做了四件事:第一,落实“三定”,转变职能。将原由总署机关承担的出版物的审读、质量检测和非法出版物鉴定等职能,划至新成立的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使总署职能分工更加科学,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第二,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对原署直事业单位的业务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对机构进行了归并调整,较好解决了人员悬空、职责不清、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编制不足带来的人手、经费不足的问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事企分开,各行其道。剥离署直单位经营业务,分清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为使事业单位专注于事业职能,将人民出版社的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剥离,成立经营公司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精干了事业,放开了经营。同时完成了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企改制,成立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第四,改革人事制度,激发内生动力。制发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要求凡进必考,择优录取,并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创新内部分配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全面改变了事业单位人员只能进、不能出,职务只能上、不能下,分配只能多、不能少的僵化模式,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三是实现了行政审批集中办理,一站式对外服务。总署行政审批权比较多,而且分布在各个业务司局,这种情况导致重审批、轻监管、太分散、难监督和效率低,也容易滋生腐败。为改变这种状况,总署冲破阻力,在中央部委第一个实现了由1个业务司集中审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总的看,总署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行业改革坚决彻底,大大激发了新闻出版单位的活力,实现了两个效益的双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行业的广泛支持。
总署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态度坚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各方利益,阻力大、困难多,总署自始至终以坚定不移的态度落实中央精神,组织了专门力量,规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解决观念和思路问题入手,以极大的勇气和耐心突破重重阻力,克服诸多困难,率先改、坚决改,有力地增强了出版单位参与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总体设计,科学定位。提出了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运行的总体思路,设计了行政管理体制“四分开”(政企、政事、政资、管办),转企改制“四到位”(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发行各行业、印刷复制各行业),事业单位编辑宣传和生产经营“两分离”(人民、民文、盲文出版社和党报党刊社)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全行业的支持。三是政策先行,稳步实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订有利于改革的政策措施,规定编辑宣传部分按事业政策支持,经营部分按产业政策落实,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并按照先我后人、先易后难、先试后推的办法,大力营造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的氛围。打消顾虑,增强主动性,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四是认真谋划,精细管理。考虑各种因素,制订详尽方案,真心实意为改革单位解疑释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创新性实行台账式管理,按转企流程建立改革“台账”,实时掌握进度,逐项督促落实,有序推进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形势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建立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事业体制,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指导意见》深刻阐释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开启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标志性文件。我国事业单位占有大量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但目前看,事业单位存在着职能混杂、责任边界不清、资源分散和浪费严重等问题,使得其本身具有的发展潜力未能有效释放出来,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因此,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势在必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指导意见》指明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出路,是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此前事业单位单项、局部、分散和过渡性的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深层次、全方位、谋长远的改革,意在革除事业单位积弊,使事业单位真正实现体制归位,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建立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良好立意和坚强决心、也使《指导意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意见》提出了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指明了分类改革的具体方向、现实路径和可行措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实行事业单位深层次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总署将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坚定不移地全面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开拓创新、着眼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清理规范入手,按中央规定的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稳步推进署直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广泛动员。组织有关单位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掌握政策,吃透精神,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施改革做好思想准备。二是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署领导挂帅,人事、纪检等部门参加,制订方案,完善措施,集中力量推动改革。三是有序推进。对署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职能人员等进行梳理,全面摸清底数,认真组织署直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为实施分类改革打好基础。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的关系、事业与市场的关系,政事分开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入开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新的事业管理体制机制。
(作者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