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雷
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陈 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水利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尤其是2011年先后出台中央1号文件、召开最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大兴水利的伟大号召,开启了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第一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治水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对水利的战略定位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华民族治水兴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战略定位。中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些提法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上都是第一次,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统筹今后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中央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中央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三化同步”战略思想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化,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是科学谋划了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中央强调,要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部署,充分体现了近期与长远统筹、硬件与软件兼顾、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特点,抓住了水利的突出矛盾、抓住了水利的薄弱环节、抓住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
四是强化和完善了水利政策支持体系。中央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水源储备、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水利部把贯彻落中央治水兴水战略决策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及时制定了任务分工和实施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印发地方水利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举全部、全行业之力狠抓贯彻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纷纷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水利工作,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意见,出台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少地方在细化、实化中央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还结合各自的省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转变治水思路,明确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优化水利建设布局,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从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看,治水兴水春潮澎湃,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喜人。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再创新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将水利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和重点支持对象,财政部会同发改委、水利部制定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财政支持水利的政策措施。2011年,中央水利投资达1141亿元,地方水利投资规模达到2311亿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从扩大政策性贷款规模、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完善水利工程贷款还款担保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水利建设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将支持水利建设作为现阶段“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各地也研究制定了加大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2011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年新增水利建设贷款724亿元,进一步扩大了水利投融资规模。
三是社会参与水利途径更广。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2011年通过水利融资平台为水利建设融资约260亿元。发改委、证监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进一步调动了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的积极性。通过中央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进行专项补助、为小型水利设施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等措施,吸引广大农民参与水利建设,2011年农民投工投劳达34亿个工日,比2010年增长13%。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水利投融资优惠政策在各地的不断落实,BT、BOT项目逐步兴起,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开始投入水利建设,成为社会参与水利建设的新亮点。
四是各项政策优惠逐步落实。中央财政从2012年起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进行补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执行农业灌排电价或居民生活电价的政策已在部分地区得到落实。一些地方制定了优先安排、减免税费、无偿划拨等水利建设用地优惠政策。有的地方实施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及对工程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本,调动了各方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五是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以及阶段性控制目标。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国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以县为单元的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广泛应用。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各地新建、恢复乡镇或流域水利站1752个,中央财政扶持发展1222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农民用水户协会达到7.8万个、管理灌溉面积约2.4亿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进一步推广。
六是监督检查工作扎实开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了专题询问。中央纪委、监察部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央办公厅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进行专题督查调研。水利部与监察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组织水利系统纪检、监察、审计、稽察等部门,开展全方位跟踪监督检查和审计稽察。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在中央决策部署的强力推动和有力支持下,我们全面战胜了2011年连接发生的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和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有效解决了旱区2055万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集中力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乘势而上推进民生水利发展,解决了6398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大规模开展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水利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统筹推进江河治理、骨干枢纽、重点水源、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水利事业呈现防汛抗旱全面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提速、民生水利加快发展的喜人景象,为全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十分及时、富有成效,必将载入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伟大史册。
落实好新时期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一是加大协调力度,抓紧完善配套政策。继续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营造中央部委合力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的良好局面。强化对省级水利部门的督促和指导,鼓励各地出台更多、更好、切合实际的配套政策。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各项建设、管理和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水利建设步伐。以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督促地方落实配套资金,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统筹调配前期工作力量,对建设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实行对口帮扶,千方百计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强化水利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四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
三是抓住关键环节,坚决守住“三条红线”。突出抓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标分解、制度落实和监督考核三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落实“三条红线”指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量。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强化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切实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增强长远发展能力。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继续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制度完善、监管有效和市场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落实好水利工程特别是中小工程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职能,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水价改革,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推动目标任务落实。会同监察部继续加强对地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目标考核和干部问责制度,确保中央的好政策、好措施真正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发挥效力。狠抓重点领域、地区和项目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职能作用,增强监督检查的整体合力。狠抓跟踪检查和整改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强化源头治理和事先防范,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保持治水兴水热度。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精心组织策划一批重点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在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完善水利基金和水资源费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成效,大力宣传各地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努力形成舆论强势,推动中央治水兴水举措全面落实。
(作者系水利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