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的实践与思考

2012-08-15 00:43李白蕾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笔者基层社区

□李白蕾

(福州日报社,福建 福州 350025)

(一)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奖项。这些好新闻作品,都是来自于基层一线。实践证明,中央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十分必要、非常正确的,新闻工作者要多奔赴基层,贴近并感受大地滚烫的热度。

(二)

站在新闻改革的高度认识“走、转、改”。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部署时,强调“要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血液成为价值理念”。记者走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事业新形势的新要求。记者身沉基层,心系群众,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体验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这不只是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世界观问题。所以说,对中央提出“走、转、改”的要求,新闻媒体要站在新闻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走、转、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付之于实践。

把握记者“走基层”的主题词。主题词分别是,为什么要走基层?什么是基层?基层怎么走?到基层做什么?这是笔者自从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新闻工作实践,终于找到了答案。

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为民鼓与呼”,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这是记者走基层的目的。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进基层。记者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责任走基层,带着感情走基层。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抓问题与问题报道,用新闻事实阐述政策、表达观点。记者走基层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感知群众的冷暖,体察他们的艰难,颂扬他们创造的同时,关键是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回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成果回来;带着使命下去,带着进步回来。这才是记者“走基层”生动实践“三贴近”的真正内涵。

记者要带上“发现”多走基层。所谓发现力就是记者善于发现新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判断其意义和价值的能力。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新闻发现力,也是记者的基本功。新华社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记者多走基层,受到基层群众的充分认知和亲近,成了基层群众的知心朋友。他们有话愿意和记者说,有苦愿意和记者诉,有喜事愿意和记者分享,有新闻线索愿意给记者提供,记者从中就可以发现你所需要的新闻素材。

2008年10月的一天,笔者与福州市妇联的干部闲聊时,得到这样一个信息:福建省民政厅和省妇联将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岭头村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村委会女成员“专职专选”试点村。笔者先了解了有关背景情况,考量了这一信息的新闻价值。原来这一做法,对于福建省延续了20多年的村民自治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单独设立村妇女委员职位,这种女性村官“专职专选”的做法,在全国也不多见。于是,笔者就密切关注这条新闻线索,并在村委会女成员“专职专选”预选大会上采写了一条新闻。笔者现场采访了妇联、民政等部门领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专职专选”的新做法,让读者轻松地明白这个新做法对于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意义。

岭头村试点成功后,2009年福建省村委换届选举全面推广村委会女成员“专职专选”的成功做法,极大调动了农村妇女踊跃参政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这次采访后,笔者撰写的小通讯《专职专选女“村官”7女争一岗》,刊发于2008年10月24日《福州日报》二版,并荣获2009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记者要带上“思考”多走基层。思考力,科学解释是思维能力。思考能力是将客观事物和事实,融入自己的见解之中,成为深思熟虑的新观点。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先生有篇文章叫《深入多想》,其中讲道:“记者要多想,要想得深、想得远、想得宽。”“多想、善想是当好一个记者的关键。”思想的含量,决定新闻作品的分量。思想的深度,决定新闻作品的深度。做新闻工作,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认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看到,要发现,就必须反复思考,深入思考。思考能力强,眼界就宽、思路就明、判断就准;若不经过思考,写出的新闻就事论事,分量不重,就不能引人所思,更谈不上文章有思想性。因此,记者要重视增强思考力,锻炼思考力,提高新闻的质量。

笔者长期在基层一线采访,结交了许多基层朋友。2009年11月6日,有位社区朋友打电话告诉笔者,福州市鼓楼区七巷社区8日举行“公推直选社区党总支书记”党员大会,公推直选对象是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获取这一新闻线索后,笔者脑海里冒出几个“?”:

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公推直选社区党总支书记?这种做法有何社会意义?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这一做法在福州市乃至全省是否是首次?这一串的问号届时必须到现场一一求证。

2009年11月8日,笔者来到福州市鼓楼区七巷社区党员大会现场,分别采访了大学生候选人程明星、刘颖,鼓楼区委组织部领导、社区党员,请他们谈一谈对“公推直选”做法的看法。鼓楼区委组织部领导告诉记者,目前大学生已广泛涉足社区工作,七巷社区在全省率先从大学生社区干部中公推直选党总支书记,有利于鼓励年轻优秀人才扎根社区服务。采访后,笔者赶写了消息《(引题)我省首次从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中公推直选,(主题)“80后”男生当上七巷社区党总支书记》。消息见报后,引起社会尤其是社区党组织很大的反响。这则消息被评为2010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记者要带上“体验”多走基层。记者走基层社会实践,一是去关注社会,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动态,体验社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二是来到现实的社会中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去感受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体味最真实的人生。要想新闻报道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记者就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扎下去、蹲下来,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社会新变化。

2010年11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福建省城市公厕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新建独立式公厕和附属式公厕厕位男女比例一般为1∶1.5至1∶2”。这意味着,按传统男女厕位1∶1设置的公厕中常出现的女厕不够用的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作为女性,笔者深知公共场所女性排长队如厕的尴尬,因此能体会到这份文件一个厕位的小调整给女性带来极大关爱的重要意义。

为了将这一问题说透,笔者来到高校、市区中心地段的洋快餐店和大型百货商场,对男女厕位情况做了调查和体验,又综合了省市人大代表关于增加女厕厕位的呼吁,写出了《厕位“男女不等”体现男女平等》的稿件。这篇稿件被《福州日报》评为好稿,也得到了福建省人大和福建省妇联的好评。

(三)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各媒体都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位在基层。

然而,记者走基层应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走基层不能“走马观花”要“下马看花”。基层是新闻的原产地,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记者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这是工作态度问题。记者走基层关键在于深入,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记者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就有了新鲜生动的一线见闻,就有了思想的火花,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

《福州日报》结合工作实际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安排,尽量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走基层。对稿件在典型、生动、现场感、采写细节、感情等方面作出要求,使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文风活泼质朴的新闻稿件纷纷见诸报端。

二是走基层不能是“一阵风”,应是一种常态化的行动。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是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从思想与行动上对新闻战线广大工作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出的根本性要求。记者走基层,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原则的一次生动实践。记者“走基层”,是对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工作要求。因为没有“走基层”这个大前提,就谈不上“转作风”、“改文风”,也无法将这一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猜你喜欢
笔者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老师,别走……
基层在线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