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成 冯晓吾 周玉洪 薛东
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下称气矿)勘探开发作业面积5.06万平方公里,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担负着川、渝、黔三省市150多家大小工业企业和600多万户居民的天然气供给任务。气矿所属的53个气田开采时间最长的达到67年,最短的也有8年,其中41个气田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都大于90%。气矿资源接替严重不足,增储稳产难度大。面对区域市场需求旺盛和保供能力持续减弱的困局。气矿及时转变思路,把老气田二次开发作为战略性工程,着力强化勘探技术探索与创新,细化勘探开发组织与管理,老气田又青春焕发,区域天然气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气矿根据勘探开发实际,在总结勘探开发成功经验和失利教训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勘探开发思路。
调整勘探开发气藏类型。从以构造圈闭油气藏为重点向岩性和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转移,形成以须家河组油气藏为对象的勘探开发新领域。河包场、丹凤场构造、安岳地区相继获得须家河组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并展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调整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气藏领域向常规与非常规气藏并重转移,形成蜀南地区下古生界非常规页岩气藏勘探开发新领域。相继钻获的威201井、宁201、宁203下古生界页岩气井,证实了蜀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具有广泛的含气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加强勘探技术研发。针对须家河组储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油气富集规律不清等难点,探索形成适合须家河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效益勘探开发配套技术。针对嘉陵江组储层薄,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和气井自然产能低等特点,探索形成嘉陵江组薄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和技术;创新应用气体(天然气、氮气)钻井技术,先解堵再深度改造的“两步法”储层改造技术,具有蜀南特色的勘探技术日益完善。
探索气田开发配套集成技术。跟踪国内外有水气藏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加强有水气藏开发的基础应用研究,形成“低排低采、低排高采”、气举+泡排+增压等一系列常规和非常规开发技术,有水气藏开采配套技术日趋完善。
探索页岩气勘探开发。针对页岩气储藏和生产特点,探索突破了气藏储层评价、丛式井组开发、优快钻完井、多层加砂压裂储层改造等系列关键技术,为蜀南地区页岩气规模经济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压缩管理层级。蜀南气矿积极推进组织机构扁平化,由原来的气矿—采气厂—采气队—井站四级管理调整为气矿—采气作业区—井站三级管理,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一方面开发早期介入勘探新发现的油气藏,进行试采,认识油气藏开发动态特征,进行经济评价和开发准备。另一方面,勘探工作提前向开发渗透,充分利用开发井深化地质认识,及时调整勘探部署,勘探与开发紧密结合。
规范井站管理。根据重要性及贡献大小、工作量大小及技术含量高低、风险大小,将全部井站分为八类和四级,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有效调动井站员工工作积极性。分片确定中心管理站、卫星站,采取措施实现中心管理站对卫星站的适时监控,解放人力资源,减缓人员刚性需求。
精细制度管理。制定和修订《蜀南气矿规章制度管理实施细则》,建立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精细规范制度建设环节,取消作业区立制权限,狠抓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的匹配,强化可操作性,夯实气矿生产经营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制度基础。
光学波段包括可见光(380nm-760 nm)和近红外(760nm-1200nm),仿石器材的光谱曲线应与真山石相近。
全面推行“三细做法”。在老气田挖潜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的开发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并全面推行“一田一策、一井一法、一题一诊”的“三细做法”。“一田一策”,就是根据不同气田的基本情况,采取不同技术对策,优选合理的生产制度和最佳的生产工艺。“一井一法”,就是根据气井不同类型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管理方法。“一题一诊”,就是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采取不同诊断措施。
编制和实施《井站工作指引手册》。
气矿用《井站工作指引手册》对井站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工作标准,并进行具体安排,让井站员工很清楚在上岗期间该干什么工作,该怎么干好工作,确保井站生产管理高效有序进行。
精细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细化勘探生产前期准备环节,加强侧钻、加深、酸化压裂等重大工艺措施的“地质、经济、工程、安全、风险”论证,确保地质任务明确,工程技术可行,经济效益显著,安全环保,规避风险;根据储层特征、气藏类型和不同井型的产能特点,制定并不断优化开发方案。坚持每天进行气井分析,精细掌握超欠产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出生产安排;加强集输干线压力监控,细化运行过程管理,合理调整气流走向和调配气量,保障安全生产;强化巡检,加强生产设备和设施的精心维护管理,设备故障率逐年下降。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积极推进岗位分析工作,全面掌握岗位工作量、所需能力和素质;积极推进员工个体能力分析,全面掌握员工现有的业务能力、执行能力、道德素养、团结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矿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着力消除人力资源冗员和缺员的不平衡现象,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把员工薪酬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奖励两部分,在保证员工基础工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把变动的绩效奖励与考核指标全额挂钩,实行季度考核月度兑现和年度考核年终兑现,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薪酬激励机制成效显著。气矿根据老气田二次开发的需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把竞赛成绩与评选先进、选树劳模、晋级、培训、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挂钩,劳动竞赛激励机制成绩突出。
培养“五型”文化。气矿探索将“五型班组”的各项创建要求从文化的层面加以升华,在对“五型班组”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安全、清洁、节约、和谐”的“五型文化”理念,建立负责“学习辅导、安全监督、环境管理、能耗管理、班组政工”的“五大员”系列工作制度,引导员工自觉开展创建行动。
保持了天然气稳产增产的势头。有效解决了资源接替不足问题,破解了气矿发展的瓶颈,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气矿2005年起连续7年稳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以上,到2010年迈上了16亿立方米的台阶,奠定了“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有水气藏开发技术。总结出蜀南气藏整体治水思路,形成一系列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突破了低渗砂岩致密气藏开发技术瓶颈,探明了首个储量超千亿的大型整装气田,有水气藏开发系列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推进了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初步掌握了页岩气规模经济开发系列关键技术,自主钻探完成的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实施大规模加砂压裂的宁201-H1井获日产13万立方米高产气流,中国第一个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站在了亚洲页岩气产业化开发的前沿。
促进了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通过老气田二次开发,全矿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7.43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30.95亿元,年均增幅为29%;2001年亏损额高达6.83亿元,到2011年全矿完成年利润8.06亿元,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气矿储采比由“十五”末的9.5:1提高到71.66:1,上产的基础更加稳固,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性趋势。
一是面对困境,企业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以新的眼光和思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变则通。
二是企业一定要注重核心技术的探索和积累。在企业发展中要不断追求掌握核心技术,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有一份坚持和执著,面对客观情况的变化,核心技术支撑才能始终“如影随形”。
三是面对新的环境,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又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管理创新是客观环境发展变化对管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重点突破,又要抓好整体推进,企业才能协调发展。在选准企业发展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一旦有所突破,必须协调整体跟上,形成战斗合力,确保突破有效,企业发展才能持续不断上台阶。
转变思路,追求核心技术,与时俱进调整管理方式;总结,调整,再总结,再调整,周而复始,持续提升。气矿在发展过程中变的是思路,不变的是狠抓科技和管理双核心,这也许就是企业常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