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张建
多元竞争,一体化发展,这是未来炼化工业发展大势。伴随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的迅速增强,未来,我国炼油工业的多元化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新建炼油项目的门槛从80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以及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多数带着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炼化行业必然走上提升式发展的转型之路,真正支撑起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大局。
“十二五”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由大走强的关键时期。我国炼油工业将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继续实现较快发展。炼油总规模将继续扩张,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将持续上升,炼油装置结构和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千万吨级炼厂将增至30座左右,油品质量进一步升级,外资权益能力进一步上升,我国炼油工业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发展。
《石油和化工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和《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指出,201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为6-6.5亿吨。但根据目前在建和已获批准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测算,201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可能为6.5-6.7亿吨。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缅原油管道四大战略通道,建设和完善东北、西北等炼化基地,加快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大型炼化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域布局。中国石化将围绕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加快大炼化项目建设。中国海油将进一步对旗下惠州炼油项目、海化炼厂和河北中捷炼厂等进行扩能改造,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几年,我国炼油工业与资源国以大型合资炼油项目建设运行为内容的合作将深入发展。目前,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沙昆明石化、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中卡壳牌台州大炼化及中科湛江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已获准建设。这些炼厂在2013-2016年陆续建成后,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从目前的825万吨/年猛增至4000万吨/年,届时将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今后几年,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建成投产后,我国炼厂装置的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预计分别提高至850万吨和760万吨。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油气规划,未来中国可能形成9至10个大炼油基地: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有宁波、上海、南京和大连;规模超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有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和天津等。一批大型炼油基地建成后,我国将形成30个左右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建成长三角(含杭州湾)、珠三角、环渤海湾和西北四大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增强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更多采用劣质、含硫、重质原油加工生产清洁油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这是我国炼油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国内通过海上和陆上几大战略通道进口原油进行加工的沿线炼厂可视情况进行必要改造,进一步增强炼厂加工不同原油,尤其是加工劣质、高硫、高酸、重质原油的适应能力。东部沿海地区炼厂将大力发展轻质油收率高、能最大程度地生产运输用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内陆地区炼厂将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适当提升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能力。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部署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中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
目前,全行业的集约化程度正在提高,大中型企业逐渐成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主体;化工园区的配套建设更趋于完善,逐步成为各地区化工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地进入石油化工领域,并有望进入中上游产业如炼油、乙烯、芳烃和PTA、新型煤化工等。
石化园区发展是炼油集约化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以及石化企业对大进大出原料的需求,要求石化企业尽可能处于交通集中地区。综合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石化企业集群的格局。我国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使上下游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也降低了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的成本、企业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这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相关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作为工业部门中的第二大能耗行业,石化行业在“十二五”面临着更大的节能压力。为了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水平,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石化行业还应创新节能制度和管理模式,完善园区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提高能源效率,与降低企业成本、确立市场竞争优势以及谋求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整体上说,目前中国炼厂、乙烯装置及其他化学品生产装置的能耗还是比较高的。
运营管理水平和园区的综合协调管理水平是导致企业能效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国很多企业在理念、组织和细节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亟待转型提高。很多装置都引进了世界最新的技术、设备,但实际运营管理的水平还相对比较低。中国不少化工园区整体的能源、原料的协调管理和园区本身的设计规划都存在不足,此外,多数化工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原材料记录、成品运输储存等很多日常细节方面,还有一定的提高能效的空间。
提高能效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制度创新是关键。《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目标,“炼油装置原油加工能耗低于86千克标准煤/吨,乙烯燃动能耗低于857千克标准煤/吨”。石化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这需要全体企业,特别是能效落后的企业多做贡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完善,不仅要鼓励和保护能效利用先进企业,而且要督促落后企业提高能效水平。
炼油板块要率先实现世界一流,必须要推进信息化管理,研究包括IT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如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化发展。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历来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
中国石油自2000年以来,逐步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实现了炼油化工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从无到有、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采用“现状调查、技术展望、整体规划”三阶段的方法,制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持续按照总体规划建设集中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共安排项目58个,包括支持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管道储运、工程技术等业务的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支持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ERP系统,支持办公管理的综合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信息化组织与保障项目,与主营业务形成了紧密对应支持关系。目前中国石油各地炼油化工企业基本实现了本地业务的信息化,企业拥有了各自的网络基础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在生产执行层面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ERP的建设使得企业在资源计划的管理优化方面得以提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原油资源国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其经济主要依赖原油出口的局面得到改变,促进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从长远看,我国在建和新建的一批大型炼油及石油化工项目面临原油资源短缺的局面。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应顺应资源国经济发展的诉求,直接到资源国投资新建炼厂,这样既解决了国内缺油的问题,又能促进资源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海外项目同样开始采取一体化思路。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遍布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合资或参股的炼油厂。2011年,中国石油继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后,首次在全球范围收购油气下游资产,收购英力士集团旗下两家炼油厂股权。在欧洲建立贸易和炼油合资公司之后,2011年又完成对苏格兰和法国拉瓦莱炼油厂的股权收购,以加快海外油气运营中心建设。
中国海油与英国图洛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合作的乌干达项目也是采油炼油一体化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美元,建设一座原油日加工量20万桶的炼油厂。
2011年,中国石化也开始在海外拓展油气下游业务,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45亿美元入股沙特红海炼油公司的谅解备忘录,以推进资源与市场的结合;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合资建设2个丁腈橡胶合资公司,以开启进入俄罗斯油气下游领域的大门。
针对投资海外大型炼油石化项目资金额度大的难题,专家建议,支持三大石油公司投资海外炼油石化项目,推动三大石油公司与民营企业合资设立炼油石化项目海外投资公司;支持民营企业联合起来,设立炼油石化项目海外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