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炼油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合理控制新建炼油项目规模,谋划我国炼油工业未来发展之路,实现炼油产业合理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石油资源紧缺是我国炼油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突破资源瓶颈,是炼油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旧炼厂技术升级改造和新炼厂的开工建设,我国炼油能力持续攀升。然而,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给炼能规模扩大提出了严峻考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年均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5-8.5%的较高水平。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保持4-5%的增速。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预计增至5.4亿吨,但同期自产原油仅2-2.1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11年的56.3%上升至60%以上。
美国《油气杂志》年初发布的全球炼油厂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两大炼油商——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2011年的炼油能力分别达到1.985亿吨和1.339亿吨。而据我国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油气产量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为1.07亿吨,中国石化为0.43亿吨,加起来不足两家公司炼油能力的一半。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将达到11.10亿吨。尽管我国的原油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增产幅度不够大,增产难度却不断加大。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为1.8-2亿吨,但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重加大。目前我国部分主力老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产量递减趋势难以逆转。石油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炼油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可以考虑在主要进口原油由国内炼厂加工的同时,利用亚洲周边不少国家地区炼油能力过剩的契机,适度进口国内紧缺的油品,以减轻国内炼厂的压力。
据了解,我国国内近年来拟建或在建的大型炼油及石油石化项目逐渐采取与资源国石油公司合资,直接保障油源的做法。中国石油方面:2011年初,与沙特阿美海外公司签署协议,合资在云南新建1000万吨/年的炼油厂。同年5月,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联合宣布,于2011年底在天津建设加工能力1300万吨/年的炼厂。同年6月,其在浙江台州建设40万桶/天的炼厂项目通过审批。该项目将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和卡塔尔石油公司共同建设。该炼厂将包括12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加工用油主要来自卡塔尔。中国石化方面:2011年9月,宣布将和科威特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合资在广东湛江建设年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的炼油厂。该炼厂将生产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11年底动工。
有效调控,控制炼油工业整体规模和投资节奏,这对未来炼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必会有所助力。我国应坚持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的方针,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限制新建炼油项目,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坚持内涵式发展。
长期以来,炼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国炼油工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地区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西南地区仍缺少炼油企业,成品油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格局,至今仍未改变。
“十二五”石化行业发展规划要求我国炼油能力到2015年控制在6-6.5亿吨。2011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达5.4亿吨;2012年预计增至5.8亿吨。据测算,2013年后投产的国内已获批新建扩建炼油项目合计能力将高达1.3亿吨。如不进行有效调控,控制整体规模和投资节奏,我国总炼油能力将突破7亿吨/年。届时,我国炼油行业将出现阶段性的过剩现象。
目前,各地拟议和筹划中的炼油项目不少,只有把好新建炼油项目关,切实搞好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认真把好审批关,才会有利于未来炼油工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中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几年已快于东部,需要适当调整炼油布局,适当加快华中、西南地区炼厂的建设步伐,以满足今后油品需求的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炼油能力快速增长阶段,将新增1亿吨炼油能力,形成30座千万吨级炼油厂。针对我国炼油能力分布不均的现状,国家将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控制炼油能力的增长并优化炼厂布局。目前供应过剩的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十二五”期间炼油能力所占比例将有所降低,以减轻资源外运压力;目前资源存在缺口的西南、华北和华南地区,炼油能力将有所上升,以弥补本地资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