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研
(乐山市畜牧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乐山畜牧业围绕建设加快推进畜牧经济现代化和建设全省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狠抓结构调整、特色发展、标准生产、良种推广、科技运用、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全市现代畜牧经济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好势头。至2011年底,全市出栏猪410万头、牛12万头、羊50万只、禽6500万只、兔1850万只,年递增分别达到3.75%、3.56%、7.57%、7.81%和7.8%;肉类总产量43万吨、禽蛋产量14万吨,年递增分别达到5.1%和5.66%;畜牧业总产值达90亿元,年递增5.0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年均提高1%。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达2300元,年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1.生态规模养殖数量越来越多。坚持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相结合,按照畜禽粪污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匹配的原则,积极创新生态畜牧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批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标准化生态养殖规模场,走适度规模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经建立现代生态畜牧示范区或带15个,建立规模生态养殖场258个,其中获国家级认证标准化典型示范场1个。沐川林下规模养鸡效益十分显著,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
2.积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大力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牧草、青贮青饲专用玉米,着力实施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大力实施“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的战略,全力推进以畜牧业为主导的“畜—沼—菜”、“畜—沼—果”等现代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市中区绿宝利康公司“养殖—种植”循环模式已经形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市委书记、省局及各级专家的高度肯定。
3.积极开展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绿色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是现代生态畜牧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目前,全市已经建立绿色基地3个,完成绿色产品认证7个,超任务完成2个。其中,沐川县“沐川乌骨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农业部有机产品认证。
4.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发展的模式取得了新的进展;“平等参与,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如马边县以彝家乡公司为龙头,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签约养殖”和保护价回收制度、养殖巡视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养殖标准、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标准等养殖技术规范、合格产品回收制度。公司成功打造了“咕咕”原生鸡蛋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基地的稳步发展,农户、公司、客户利益的统一。
为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及省局的安排,结合乐山市实际启动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市局制定并下发了《乐山市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建立了市级标准化示范创建场50个 (生猪24个、蛋鸡15个、肉鸡2个、奶 (肉)牛2个、肉 (绵)羊2个和肉(獭)兔5个)。其中,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示范场16个、农业部示范场11个,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培训,编印了技术和宣传资料,各示范场正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进行实施。目前,乐山市规模养殖已逐渐取代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养殖专业场、专业户已上万个,成为畜牧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2011年,全市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2680户,出栏生猪135.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的33%;年存栏蛋鸡1万只~10万只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户334个,年存栏数 649.9万只,占全市蛋鸡存栏的51%;年出栏肉鸡2000只~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59户,年出栏数达613万只,占全市肉鸡出栏的60%。
建立和完善了生猪、家禽、肉兔、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种畜禽场78个,牛、羊人工授精站点26个。2011年,全市良种畜禽出栏比例:猪85%、牛45%、羊87%、蛋鸡 (存栏)95%、肉禽68%、肉兔94%,分别比“十一五”初提高了25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全市已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83个场,办证率达96%以上,并将全市取得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录入到了中国种畜禽网络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乐山市畜禽品种质量,稳定了良种繁育体系。
近年来,全市积极扶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重点发展以行业协会、营销组织和个人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组织,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大户领办和农民自办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格局。建立了:蓝雁集团“八统一”发展模式(圈舍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防控统一、监管统一、保险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新希望集团 “现代猪业经济产业链合作”发展模式(自繁担保、托管养殖、园区合作养殖、委托合作养殖、合作社(村公司)养殖等)、巨星集团“五统三保”发展模式 (统一猪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投入品监管,保险支持、担保贷款、保护价回收肥猪)。
畜禽粪污带来的污染一直是制约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乐山畜牧局会同市环保部门积极指导养殖户走“畜-沼-菜”、“畜-沼-林”、“畜-沼-果”的路子。积极做到畜禽养殖量与土地消纳量相匹配,通过一年的努力,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市中区绿宝利康公司“养殖—种植”循环利用模式已经建成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沐川县科学利用山林开展林下养殖,实现了林业、特色畜牧业的双发展。同时,对新上的养殖项目,实现了先环评、先规划再建设;对已建的养殖场,实行限期整治。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良种繁育补贴、畜牧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示范补助、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规模养殖贷款贴息、信用担保、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等,这对于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散养户退出养殖行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特别是基本农田区域禁止建设养殖场,限制了规模养殖的发展。而偏远的山地又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限制,加上交通困难,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具备,发展规模养殖更是难上加难。
目前全市动物疫病的状况是旧病未灭、新病又发。外地“引种”带病导致混合感染,其他代谢病、新的遗传病、非典型亚临床病症增多,传染性疫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加之防疫体系的不够健全和防控策略的不尽科学以及牲畜流通的日益活跃,也使养殖场 (群)间感染传病的机会加大,控制环境愈来愈显无力。
乐山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不高,即使是规模养殖,也存在设施设备简陋,地址、布局不合理,无粪污处理设备缺乏等问题。
近年来,红心鸭蛋、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不仅严重挫伤消费者的信心,而且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给乐山市畜牧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1.全面提升生态畜牧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制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优质化、农民组织化、质量安全化、环境协调化”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要求,加强领导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努力破解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资金、疫病、安全、环保五大风险,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进一步加快生态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生态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产业结构上,要根据区域资源特点、畜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省市畜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确定有利于提高畜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明确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畜禽品种和特色品种。产业布局上,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从有利于动物防疫、生态安全和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出发,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合理布局养殖基地,统一圈舍建设标准,推进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选址规模上,既要有利于畜禽粪污治理利用,与水资源和土地对粪污消纳能力相协调,实现种养循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提高养殖小区抗灾避灾能力。市县要在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优质种畜禽场、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库,在政府组织下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做好环评工作,并制订实施方案,强化政策引导,分年度推进现代养殖基地建设。
1.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六化”要求,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做到“物有技术标准,事有管理标准,人有工作标准”,努力将标准转化成养殖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要加强达标示范场和小区的动态监管,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或集中联建养殖小区的发展模式,加大对现有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力度,指导农户按创建标准改扩建养殖小区,实现当地畜禽主导产业均有示范小区 (场),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由点到面发展。
2.进一步巩固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要引导和鼓励种猪场引进优良种猪,特别是原种猪场应抓住有利时机引进国外种猪,加强选种选配和选育工作,快速提高种猪质量,力争把乐山市建成四川最大的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实施好由政府引导和补贴的生猪良种升级换代工程,鼓励农户和养殖场及时淘汰老弱病残的母猪,积极开展引种、换种。
3.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加大对畜牧业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者依法养殖的意识。畜牧、环保、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工商等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禁养区内的各类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对限养区和养殖区内各类规模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在限期内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或停止养殖活动,对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依法进行查处,从而逐步形成对畜禽养殖业环境的规范管理,促进全市生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发展“畜—— 沼—— 菜 (果)”等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4.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按程序操作,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二是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监管工作,严格生猪规模养殖场“一对一”监管,实施封闭式管理,禁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并严格控制畜禽及运输车辆进入。三是强化防疫条件审查,指导养殖场 (户)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积极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对病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四是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指导养殖场(户)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的,及时报告,尽快处置,确保生产安全。
5.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障投入品安全。二是继续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规模场养殖记录制度,加强对禁用药、限用药和休药期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规定,在全市范围实施“放心肉”工程,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频次和检测结果公布频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对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畜禽交易市场实行到场、到点、到户检疫,确保乐山市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五是完善检测及检查整治设备设施建设,加大检查监测力度,切实做好全市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六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督查力度,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6.进一步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着力提升龙头加工企业的实际带动作用。要围绕新希望、巨星、蓝雁等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创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积极探索模式和机制的创新,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生猪产业的良性循环。二是着力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积极推广犍为县和风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引导养殖户 (场)组建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实行紧密联姻,实现“农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完整链条。三是积极鼓励蓝雁等加工龙头企业增加收购量、扩大生产、加大储备、加大出口,缓解生猪市场的销售压力。四是加大力度发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优化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品种结构,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五是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定期发布生猪生产和价格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营销。六是探索建立风险调节金,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企业、养殖农户以及相关市场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共同筹资设立养殖风险金,在市场、价格行情不好时对专业合作社农户进行补贴以稳定生产。七是建立政府储备和支持企业商业储备的调控机制,通过提供储备贷款、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加工企业在生猪市场价格过度下跌时,实行最低价收购,保护生产能力和养殖农户利益。
7.进一步配套落实发展政策。一是强化投入导向。要把良种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利用、粪污处理、示范场 (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等纳入市县政府财政性项目、资金支持的重点。二是创新投入方式。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现代生态畜牧经济的发展;用好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三是放大投入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保险、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畜牧经济,放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