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47黄文生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力发展池州经济

黄文生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安徽 池州 247000)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得到广泛认同。多年来,池州在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中,始终把“生态立市”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最近池州作为安徽省唯一推荐城市,将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评审会。作为欠发达地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池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在坚持“生态立市”的前提下,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能不能为全省提供"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模式,取决于是否能够率先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全面转型。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市民消费模式,才能将池州逐步建设成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生态示范区,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样板,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池州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期内,池州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的“高碳特征”明显,特别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今年上半年,全省节能晴雨表显示,池州处于一级预警(红灯区),节能形势严峻,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对于池州来说,不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不突破环境瓶颈,最终经济社会发展既不可能好、也不可能快,唯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池州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促进“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池州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加快“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作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绿色成绩单”,这为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了难得的优势。低碳经济就是一列快车,谁率先发展低碳经济,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谁率先实现了低碳经济转型,谁就掌握了超常发展的主动权。近几年来,池州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马、芜、铜”沿江第一方阵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池州在“高碳产业”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地搭乘低碳经济这列快车,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加快“绿色崛起”。

二、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与我省其他地市相比,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多年来,池州通过治山治水,森林覆盖率已达60%,有林地777万亩,占全省1/8,年吸收二氧化碳相当于65万辆帕萨特轿车的年排放量,森林年蓄水13亿吨,相当于建造100万立方米的水库1300多座;水资源充足,总量达63.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1%。发展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另外池州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极高,是安徽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境内分布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A级以上景区33个,国际性佛教道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牯牛降,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国鹤湖”——升金湖,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莱溶洞群等一批风景名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池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岸线资源优势明显。池州沿江近海,东邻长三角,西与武汉经济圈相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横穿东西,京福高速、济广高速纵贯南北,九华山机场即将运营,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性现代交通枢纽初步形成。较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运输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池州岸线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长江流经境内160多公里,占皖江的2/5,拥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岸线资源,现有各类货运码头泊位50多个,是长江万吨轮最后通达地,发展低碳运输和船舶制造前景广阔。

三是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品优量丰。目前池州已探明的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储量丰,加工潜力巨大,已被省政府确定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矿产资源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品加工的精深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是池州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池州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积极将电子信息作为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引进了正威“中华芯都”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等。在节能减排方面,池州沼气池入户率达2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三二五发电有限公司25MW生物质发电项目锅炉基础工程即将完工;目前已有250余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设计了太阳能一体化系统;全市出租汽车已完成“油改气”工作,公交车辆正逐步更换为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辆;建设城市自行车公交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等。在城市发展和规划方面,精心打造生态低碳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把池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劣势分析

从实际情况看,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面临着以下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一些农民通过发展沼气,接触到低碳经济,但对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阻碍了低碳理念的推广;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进入到低碳经济领域,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景认识不足;一些干部对绿色GDP不感兴趣,对发展低碳经济患得患失等。

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低耗能产业增长过慢。近年来,池州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5.1:49.6:35.3。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重型化行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因此,必须抓住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池州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发展与减排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池州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会对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但池州常规能源贫乏,缺油、少气。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池州以燃煤和重油为主的消费结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将拉高CO2的排放强度,导致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因此怎样协调发展与减排之间的矛盾,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近几年,池州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均排在全省倒数位置,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低,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上产业化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池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瓶颈”。

五是没有形成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国家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再加上政府财政投入不多,金融系统支持不够,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池州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尽快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一是加强市县各级干部和企业决策者的低碳经济知识培训。要把发展低碳经济内容列为池州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开办企业决策者低碳经济专题培训班,通过培训,促进各级干部和企业决策者转变思想,不断提高低碳意识与理念。二是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要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刊上开辟“低碳之窗”、“低碳与生活”等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池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走出一条政府、企业、公民共同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积极进行低碳试点,尽早编制池州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池州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方针,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低碳社区、低碳超市和低碳产业园区等试点,在城市交通、建筑节能、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方面推动低碳技术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池州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三)强化节能减排,逐步提高“低碳”和“无碳”能源比重

一是严格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结合池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进,采用去碳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招商引资上,对新引进的项目设立更为严厉的绿色门槛和低碳门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工业园建设上,抓好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二是逐步提高“低碳”和“无碳”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天然气,积极引入核电,深入开发太阳能、小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使池州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

(四)加快培育低碳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全力打造好首位产业。近年来,池州先后引进了正威半导体、勤上光电、颐和新能源、铜冠铜箔、磊鑫科技、四通显示等电子信息企业,总投资达1000亿元的正威中华芯都半导体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池州首位产业已经显现。要全力打造好首位产业,进一步促进池州工业转型升级。

二是做大做强新能源(太阳能光伏、LED)、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等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是旅游之“芯”。要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以九华山旅游为龙头,积极推进旅游文化精品建设和特色旅游发展,形成世界级旅游观光、休闲和度假基地,并依托文化旅游产业拉动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绿色、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探索解决农作物废料的新途径,减少农业的碳排放。

五是大力发展林业。加强城市、农村绿化工作,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

(五)推广和倡导低碳生活,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一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引导市民戒除"一次性"用品和"方便消费"的高碳消费嗜好,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是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要鼓励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为主的慢速交通,限制高排量私家车,倡导发展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三是积极推广低碳建筑。以建筑节能为基础推广绿色建筑建设,在政府投资项目、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内的新建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住房装修上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等,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四是在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停车场、新建楼宇建筑景观照明等方面推广使用太阳能,向“绿色照明”方向发展。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池州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二是建立池州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强政策、金融扶持。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向低碳行业贷款,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低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是完善制度建设。在现有的鼓励自主创新和产业转移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等制度和相关的激励政策,推动池州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五是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外资投资低碳行业,积极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教论坛,2007,(10).

[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4]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猜你喜欢
大力发展池州经济
大力发展艾草种植,铺就百姓致富之路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一个基于[Cu4(μ2-OH)2N12]的10-连接3D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建筑行业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读《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