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

2012-08-15 00:49蓉熊泽荣郑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利益发展

李 蓉熊泽荣郑 波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2.南昌市统计局,江西 南昌 330038)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

李 蓉1熊泽荣2郑 波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2.南昌市统计局,江西 南昌 330038)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要正确认识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

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社会转型

执政风险是执政党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变动成为该时代的显著特征,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执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严峻挑战和风险。正确认识转型期党执政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对于合理有效的防范党的执政风险,进一步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多重执政风险

执政风险是指获得执政地位的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负面影响,并且这些风险和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威胁执政党的执政安全,直至颠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我们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可以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多风险和高风险时期,给党的执政带来潜在的危机。虽然目前“风险”还不致于威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但毋庸讳言,党的执政地位正在受到一定的挑战。

1、社会问题威胁党的执政基础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贫富差距问题。近些年来,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调查数字显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目前的23倍。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接近0.5。个人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收入差距和利益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一部分人的财产占有规模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而另一部分人的相对经济地位却在明显下降;一部分地区迅速地富裕起来,而另一部分地区却相对越来越落后。这一系列变化集中体现为贫富差距的拉大,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动摇了一部分人对改革和对党的信心。二是失业问题。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不到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以上,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更加突出。同时,中国广大的农村尚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每年600万的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需要工作,已经使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执政安全[1]。因此,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失业下岗等诸多结构性不平等因素已经构成了对中共执政基础的潜在威胁。

2、腐败问题耗损党的执政资源

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构成致命威胁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等诸多因素中,腐败是最现实、最危险的因素。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都与不正之风、腐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前党的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规用权,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奢侈浪费,公款吃喝,甚至少数领导干部置党纪国法不顾,贪污索贿,跑官要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生活作风糜烂。腐败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仅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比重在13.3%-16.9%之间。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党内最突出的问题,“腐败已经浸入到党和政府的肌体,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党执政的正当性,使得官民关系非常紧张,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严重威胁”[2]。

3、主导意识形态弱化危及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不惜血本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语言和技术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图建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这种“全球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求用“美国文化”来规划和指导其他各国的文化,主要目标就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文化影响和渗透,其最有效的和最常用的方法便是以食品、娱乐和广告的形式影响年轻一代。文化帝国主义将注意力集中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向青少年灌输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个性和思维方式,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弱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主导方向的中国改革是一场“革命”,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呈现普遍特征,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偏差,从而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主导意识形态产生冲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民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理解吗?”[3]。三是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多元文化并存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日益多样化,同时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人们的业余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借助于便利的交通和快速的传播机制,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些社会生活方面的深刻变化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必然引发思想意识层面的相应变化,使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鱼龙混杂,人们各取所需,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然遭到弱化。

4、群体突发性事件逐渐增多

近年来,我国群体事件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且呈上升趋势。邵道生先生在其《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中提到,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2005年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7万多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王二平研究员指出:“2007年已经超过8万起”。中国群体事件快速增长,不仅偶发性突发性强,而且影响面也较广,既难以预警且后果严重,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转型期执政风险高发原因

客观认识转型期党执政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挑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笔者认为,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紧密相关。

1、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实行的是一种重点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平衡的发展。这种战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到达一定阶段后,这种战略的负面效应就表现出来了,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社会、人和自然层面或者同一层面内部部分受益而其他部分受损的局面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和谐均衡的发展而是片面的、不平衡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的后果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相结合,更加导致了利益分化的加剧。在经济层面,部分地方出现了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情况,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层面,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割加剧,一些地方或领域劳资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精神层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暴露出来,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大肆掠夺自然,以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紧张的局面。这种不平衡发展就使不同社会主体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不平衡,并且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不平衡,由此加剧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社会转型与制度转轨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政治体制正从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向更加公平、正义、民主的政治体制转变。在这种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被打破,而新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益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相对”的平均主义格局,这种平均主义格局之所以说它是“相对”的,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城乡不平等基础上的,并且无视个体(个人或经济单位)贡献的多寡,因而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打破这种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重建新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就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打破传统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过程中,成熟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并没有迅速形成。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缓慢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形成过程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利益裂变的压力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利益裂变的压力也加速了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并且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受益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等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深刻分化并充满激烈斗争的过程。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得它远不像整个星球都体会到的那样是一个日趋一致的过程。”[4]美国学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也认为:“西方已经驱动了全球化的日程表,以发展中世界的代价确保它储存不均衡的利益份额。”[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与环境安全等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中国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与生态风险。更加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权力具有不对称性,使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风险。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风险传递机制和风险生成机制也会使中国遭遇更多的社会风险。

三、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党所面临的各种执政风险,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范和化解呢?要从执政风险意识、改革开放、党的自身活力、机制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我们党防范和化解执政风险的能力。

1、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风险意识

世界上任何执政党执政都有风险,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取决于该党自身的稳固程度及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条件与能力,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是必须对风险进行深度认知,树立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如何强化党员干部的执政风险意识呢?一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地位,牢固树立“过去拥有不等于将来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的执政观念,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风险意识并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树立执政风险意识。解放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告诫全党要始终做到“两个务必”、“我们不做李自成”。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有“风险”意识,要“有所准备”。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6](P267)江泽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胆大包天、无法无天的地步!”并特别告诫:“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发展下去不是没有亡党亡国的危险!”[7]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8]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下,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发扬树立执政风险意识的传统,切实把 “人们群众答应不答应,人们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方针和指南,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切的拥护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础。二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具备识别威胁执政地位的各种风险和规避这些风险的本领。这就要求增强干部识别执政风险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预先考虑和预测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的准备和提出应急对策;要增强领导干部牢固确立执政风险意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及时捕捉风险信号,分析风险的性质、程度、范围,力争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增强领导干部的风险意识,加强抵制风险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处置风险的思维和方法,培养领导干部面对风险时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积极主动、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风险意识的能力。

2、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抵御风险的物质准备,中国应对风险关键,是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执政第一要务。一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P28)发展必须全面而科学,既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紧抓好,也要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抓紧抓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稳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决心信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保证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3、不断增强党的自身活力,提高党的自我更新能力

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保持党内和谐。党的十七大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是增进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是党促进和谐,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关系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党执政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志,才能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党的宏伟事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二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冶斗争,勤政廉政是党提高领导效能、赢得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同时要认真解决发生在基层的消极腐败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4、建立健全规避执政风险的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政风险的执政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转型,各种腐败现象,人浮于事,党群关系紧张,党政不分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针对当前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提高防范执政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建立健全执政风险预警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引导民主政治的公民参与机制。坚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满足人民的政治需求,把党的意志转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提升和扩大党的影响力奠定制度基础。

[1] 吴阳松.新时期党群关系视野下的执政风险探析[J].党政干部论坛,2010,(11).

[2] 吴敬琏.破除腐败和发展方式陷阱[J].改革内参,201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4] 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62.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

D25

A

1672-4445(2012)08-0025-05

2012-06-04

李蓉(196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熊泽荣(1969-),江西南昌人,南昌市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主要从事统计学研究;郑波(1976-),江西高安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干部,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全球化利益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全球化陷阱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