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3曹雅娟张励仁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理政治环境

曹雅娟,张励仁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1985年刘达临的著作《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为代表,之后的30多年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要素、优化途径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倾向于研究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但由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兴趣、能力与成就,都尚明显薄弱”[1],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理论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基本理论成果

1.关于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最早对心理环境作出描述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和勒温。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与行为环境,并通过典型案例提出行为环境是指意识中的环境、心目中的环境,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个体之间心目中的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这里考夫卡所谈的行为环境已具有心理环境的意义。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中,把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通过案例形象地描绘了他所说的心理环境,即“整个情境为对于有关个体所可发生影响之物的全体。现实的为有影响的”[2],并依此标准将心理环境的事实分为准物理的、准社会的和准概念的三类。勒温倾向于把心理环境定位于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湖南吉首大学苏世同先生在其《心理环境论》一文中认为,“心理环境是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来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无论是哪一种心理环境以及由这种心理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活动都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3],并且建构了一个以心理活动的内容、主体的心态和社会的心理层面为主要建构因素的逻辑框架。在他看来,心理活动内容建构包括认知环境、感情环境、意志环境、个性环境;主体的种种心态建构包括个体心理环境、群体心理环境;社会的不同心理层面建构包括民族心理环境、区域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商店心理环境等等。基于考夫卡、勒温以及苏世同等人的研究,目前“心理环境”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高校德育、各科课堂教育、就业、医学等各方面,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梅来源、沈燕的《试论高校心理环境的德育功能》,西北民族大学贺亚丽、周毛先的《对西北民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实证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程利娜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环境——内隐职业刻板印象》以及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廖霞的《提升人文精神建设医学文化心理环境》等。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

第一,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界定。一是环境总和论。三峡大学陈刚在《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环境》一文中,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中,影响教育主体心理行为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4]。二是心理状态论。福建师范大学林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情绪、情感状态”[5]。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黄彦华认为,“作为一种特殊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具体意义上讲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其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即情绪、情感状态,是非理性因素,包括情绪、情感、信念、意志等。情绪、情感的心理倾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变化并尊重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内化施教内容,在情感上接受、认同、内化施教内容”[6]。三是心理积淀论。三峡大学易小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既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的反映,但又不同于客观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心理反映,它是通过一定心理积淀、扩展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影响;由心理活动内容构建的认知环境、情感环境、意志环境、个性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7]。四是心理映像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郭英敏和闵仕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心项,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还应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模式、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育对象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映像”[8]。从上述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清,或侧重于心理学角度或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来研究思想政治心理环境。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郭英敏和闵仕君在众多见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心理映像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提供了一种比较科学全面的概念。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一是多环境要素说。西南政法大学蒋小蓉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民族文化传统、地域性的风俗习惯,文化舆论环境,校风,人际关系以及包括文娱、体育和校内各种课外活动在内的大学生活方式等”[9]。二是四环境要素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郭英敏和闵仕君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划分多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对象而展开,该类观点强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在内的所有对教育对象心理有影响的一切外部环境因素,有其固然的合理性,但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具体相关因素。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分类。一是以受教育者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参照为划分标准。三峡大学陈刚在《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环境》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可分为个体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大类。外部心理环境包括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其中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力场,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主要指校园的校风学风、师生关系、教育管理、文明程度等,后者则更强调校园的客观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绿化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渠道为划分标准。西南政法大学蒋小蓉在《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文中则倾向于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渠道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进行分类,认为可将其分为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宿舍心理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不同理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分类的论述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以受教育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参照为划分标准,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渠道为划分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两者太过侧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因素的外部环境,过于宽泛。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作用与功能。一是思想政治心理环境的作用。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作用与功能的论述多是从对大学生的熏陶感染、导向以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两个方面入手。西南政法大学蒋小蓉在《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到心理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制约、促进作用;复旦大学辛慧丽在《论教育生态学视域中社会心理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中提到社会心理环境的综合作用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立东在《和谐校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场的构建》中提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场的作用就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思想政治心理环境的功能。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郭英敏和闵仕君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心理动力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支持功能、感染渗透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第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研究多从国家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改善教学方式等因素入手,这些建议和对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石河子大学何慧星、薛林月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及优化——以新疆高校为例》中提到优化心理环境要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党在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良好环境;福建师范大学林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中分别从提高学生的认知环境、情感环境、意志环境以及培训教育者心理知识、优化教育行为、创设教育情境两个大的角度分析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途径;三峡大学陈刚在《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环境》中提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三峡大学易小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探析》一文中认为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认知环境、渲染大学生情感环境、磨砺大学生意志环境、重视个性心理的差异来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趋势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界定、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整合力度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实证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界定的不完善,使得在概念基础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分类、功能、优化及构建等问题的探讨未达成完全的一致,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不完善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缺乏合力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因。在后续研究中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奠定科学的概念基础。第一,应避免概念界定中的两种片面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界定上,既要避免偏重于从强调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的纯心理学角度的概念界定倾向,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又要避免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对教育对象影响的所有心理因素,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对主体心理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第二,应科学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沈国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个宽泛的中性概念,是对所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10]对在后续研究中科学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这两个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避免在研究中将两者等同使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的过于宽泛化。

2.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整合力度。武汉大学沈壮海提出“以社会意识形态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为研究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其研究对象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与整体性而言,这一学科在本质上更应当成为一种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应当更加自觉地遵循跨学科研究的路径。然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兴趣、能力与成就,都尚明显薄弱”[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就是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跨学科研究的一种积极尝试,把心理环境的概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的有效掌握,能够正确引导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提高教育对象的自身素质,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敏的《心理环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以及西南政法大学蒋小蓉的《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文章对于明确心理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研究价值、为促进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有效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心理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探析影响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所有心理因素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宽两个学科研究的契合点等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实证研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应面向社会,面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加强自身的实证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心理特征或个体心理特征为研究的切入点,有效掌握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正确引导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提高教育对象的自身素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实证研究应遵循的基本研究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实证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加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是指在研究中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如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分析影响该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引导对象群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提升该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他素质;加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指应加大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等实证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通过研究中得到的真实、客观、科学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科学地把握影响研究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因素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建议和方案。此外,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还应侧重于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构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优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优化、构建课题研究。

[1] [11]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2] [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

[3] 苏世同.心理环境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 陈刚.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环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 林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D].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2007.

[6] 黄彦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情绪与情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5).

[7] 易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探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9).

[8] 郭英敏,闵仕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

[9] 蒋晓蓉.营造优良心理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猜你喜欢
心理政治环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小测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