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调整整体上“顺应”了现行体制的基本要求。但是,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很快发现意识形态调整后,又陷入更为复杂的思想困境中,“意识形态困境怪圈”似乎成了社会民主党摆脱不了的一道“符咒”。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党,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在比较中反思和借鉴,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调整;启示
二战结束后,作为改良主义的西欧各社会民主党为了融入现有的政治体制,迎合东西方冷战的需求,挽救左翼政党在政坛的颓势,纷纷开始了针对自身意识形态的调整,以摆脱传统的左翼身份束缚,吸引民众的眼球,取得选民的支持,达到合法执政的目的。西欧社会民主党战后对意识形态的调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后价值观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调整,二是全球化时期由多元化调整转向形成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并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
西欧社会民主党战前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体框架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这与资本主义体制中发展的价值体系之间实质是不匹配甚至相互矛盾的。面对战后在原有体制内走议会道路的现实,要求社会民主党能够通过自身转型融入到资本主义体制中,才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体制中的一种政治力量。
为了迎合和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战后社会民主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看法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正像社会党国际领导人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在马克思诞生15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第二国际占主要地位的意识形态”,而在战后,“改良主义成了在社会党国际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①正是战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得社会民主党原有纲领和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参与议会斗争、改良资本主义的现实要求,先后陷入意识形态的困境之中。为了摆脱困境,西欧社会民主党开始“有意的拒绝使自己从属于一种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理论和哲学”,②在纲领中公开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篡改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以自由、平等、公正等抽象概念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替代理论,开始实施“放弃一种真理,转而与多种真理共存”③的理论纲领改革。
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多元化价值观调整,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最具代表性。《哥德斯堡纲领》对社会民主党进行了重新定位,原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张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等词句完全看不到了,纲领强调“社会民主党是一个由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的一致性建立在共同的、道德上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政治目标的基础上。社会民主党努力追求符合这种基本价值的生活制度”,社会党的目标和任务是“社会党人努力建立一个使每个人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作为公共生活中服务性的一员负责地参加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社会”,④而社会主义是“一项持续不断的任务——为自由和公正而斗争,捍卫它们并对它们身体力行”。通过把社会主义建构在伦理道德基础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摒弃了马克思主义论证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及其历史必然性的理论体系,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必须通过一步一步的民主和改良,通过必要的妥协才能实现;强调“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民主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完成”。⑤
《纲领》同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出“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谈到思想渊源只字未提马克思主义,这其实就是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从而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的党”,为社会民主党融入资本主义的执政体制开辟了通道。
不难看出,哥德斯堡纲领不仅从实质内容上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在语言形式上也完全抛弃了原来尚存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词句,这使战后德国社会党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党彻底决裂,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政党变成一个体制内的政党。纲领的调整很快收到了好的效果,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迅速扩大,在1957年以后的历次大选中的得票率日益上升。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纷纷仿效德国社会民主党,“摒弃了以往那种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观点”,⑥开始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改革。如法国社会党在继承法国大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党的意识形态建立在“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轨迹上”,忠于西方固有的“道德理念、伦理观念和基本价值观念”,⑦形成了“法国式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瑞典等北欧社会党在进行社会改革中,不断改革战前激进的理论纲领,形成了以合作和妥协为特点的“中间道路”理论。
战后西欧社会党将原有的“社会民主主义”概念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以此为形式展开理论调整,这次理论调整以放弃马克思主义为主要特点,将自由、公正、互助正式确定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并把欧洲的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确立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根源,对社会民主党的伦理价值观做多元主义的论证。自此,多元主义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
西欧社会民主党以抽象的伦理观点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价值,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理论调整,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有效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二元化”鸿沟;多元价值观为社会民主党推行务实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此后,西欧多数社会民主党都在国内积极实施改良主义政策,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有力推动了各国“福利社会建设”。社会民主党的理论转型还适应了社会阶级结构和选民心理的变化趋势,扫清了社会民主党参与资本主义政府执政的意识形态障碍,保障了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顺利进入执政的黄金时期。
但是,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调整,实质上还是改良主义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战后资本主义处于发展期的环境支持。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带动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西欧社会价值观和阶层结构的变化,阶级斗争趋向缓和,人们的政治态度趋向温和。这样的环境使传统两极化的意识形态失去市场,迫使左右政党政治观念趋向中间,推动了社会民主党的理论调整。而一旦资本主义遭遇危机时,人们又会对整个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进而引发“重新意识形态化”的浪潮,此时,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势必会重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置于意识形态的首位,以推动政党力量向左转。比如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等都在党内左派和工会力量的推动下,发生了意识形态的左转,一些政党开始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甚至提出了“和资本主义决裂”的口号。所以,战后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时期大都处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时期,而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质疑大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危机时期提出的。从这个角度看,战后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调整已经使政党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沦为“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相对于右翼政党理论的连续性和清晰性,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就显得晦涩和模糊,何况这一理论很多内容本身也是左右摇摆甚至相互矛盾的,单纯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适应实践的发展要求,社会民主党只有提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民主党的国家干预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内经济得到持续增长,这使公私部门的同时扩张成为可能。各国通过推行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建设福利国家,实践的成就使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赢得了民众的信赖。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逐利原则的驱使下,开始将资本向那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税收优惠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企业和资本的出逃,使社会民主党奉行的劫富济贫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窘境。如果继续坚持公平至上,实行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势必降低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如果听任资本的摆布,社会福利体系势必瓦解,社会民主党的政策理念必然被实践否定。面对这样的两难困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对其坚持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纲领进行了全面反思,着手对政党理论纲领进行调整。这一时期理论调整的重点是在多元价值观中进行整合,以形成具有社会民主党特色,适合现实环境需求的新的理论形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理论。
“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自我革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超越,以建立明确清晰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第三条道路”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创新,这些创新构成了“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理论内容。第一,“第三条道路”声称要彻底告别过时的意识形态,走一条“非左非右非中间”的新道路。这彻底颠覆了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致力于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发展的路径,意味着工党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放弃。新工党宣言中通篇没有出现“社会主义”一词,而是用“过时的教条”、“旧左派”等名词暗指。“第三条道路”提出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仿效,着手修改党章,剔除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表达了同社会主义划清界限的坚定立场,实现了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右转。第二,“第三条道路”将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归属为西方的价值观,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社会公正,后者突出个人自由,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⑧“第三条道路”明确其基本价值观是“民主、自由、正义、相互的责任和国际主义”,这就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自由、公正和互助”的基本价值观基础上,融合了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超越了传统左派专注于公正而右派迷信市场自由的意识形态,适应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第三条道路”在纲领政策层面宣称要为实现社会公正而奋斗,但在实践中却坚持以实用为导向,较多的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正像布莱尔说的:“没有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能够实施的也就是行得通的”。⑨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相比,“第三条道路”对那些美妙动听、虚无缥缈的目标闭口不提,坚定地奉行实用主义哲学,更多的关注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三条道路”成为英国工党的指导思想后,工党开始以一个包容各方利益群体的“全民党”面目出现,不再固守阶级政治和传统左右两分法的逻辑,不再将工人阶级和工会视为主要依靠力量。在应对全球市场、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安全维护、福利社会改革等问题上,都采取超越左右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兼顾公平和自由的基础上,构建工党的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此后,各国西欧社会民主党基本都接受了工党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比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称为“新中间道路”、法国社会党称为“现代化和共和主义”。这样,在欧洲逐步形成了“第三条道路”、“中间的政治”或“超越左与右”的公共话语体系,社会民主党走出了20世纪80到90年代初的阴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中“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做法、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执政党提供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⑩其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关注具体政治的做法,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无疑能够提供实践借鉴。只有立足自身实际,在比较中反思和借鉴,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才能深刻体会到自身理论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始终坚持走一条修正主义的道路,依据环境变化不断对意识形态进行着调整,结果,调整后的社会民主党很快发现自己又陷入更为复杂的信仰危机,“困境的怪圈”似乎成了社会民主党摆脱不了的一道“符咒”。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社会民主党在通过意识形态调整转型为资本主义体制内政党后,根本不可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反而对众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对社会民主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⑪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号召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⑫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⑬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根据时代变化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做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执政实践,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特性,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政党的理论和纲领就是政党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政党必须紧跟变化的频率,调整自己的理论纲领,制定正确的方略,为解决现实问题拿出令人信服的办法,只有这样,政党才能保持组织的包容性,不断扩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多党竞争的体制下,通过竞选方式上台执政,是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最重要的体制背景。作为有着左翼传统的政党,时代和社会环境变化严重压缩了社会民主党固有的执政空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欧社会民主党始终认为如果要成为有光明前途的执政党,就必须加强对指导理论的调整、更新,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形成不容混淆的新的政治风格。在实践中,西欧各国的理论、纲领也总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通过变化创新赢得了新的身份认同,完成了“社会上和世界上改变了的形势向它要求的那些必要的政治转变”。⑭
纵观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理论调整的历程,不难发现主要有两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其理论发展的方向是逐渐远离马克思主义。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推行价值观的多元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彻底放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替代方案,这也是战后社会民主党为何陷入身份危机的深层原因。二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兼收并蓄的过程。战后社会民主党一贯主张“在赞同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前提下,各种信仰、各种理论、各种思想可以自由存在。”⑮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创新的实践中,致力于构建超越左与右的意识形态体系,既充分吸收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新兴左翼理论的内容,也借鉴新自由主义等右翼理论的合理内核。将吸收借鉴的过程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英国“第三条道路”、法国“法国式社会主义”和德国“新中间主义”等创新型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吸引了选民的眼球,扩展了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生存空间,保障了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
当前,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实现党的理论纲领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要用开放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时代的特点、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民主党实现理论调整的经验无疑能够提供参考和借鉴。比如,尽管社会民主党理论多元化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但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整合并吸收了各种新社会运动的理论内核,并通过理论的整合保持了组织的左翼领导地位,不断拓展了社会民主党的理论空间。还如,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创新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理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尽力缩短理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使得理论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表达。
一个政党能否拥有执政的合法性,能否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主要不是看它说了什么,看它的基本教义是什么,而更主要的是看它能否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勇于创新,探索出好的成绩,为民众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在阶级对立的政党政治环境中,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左翼政党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势力,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抗衡,通常采取的做法就是突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特征,以与右翼政党相区别。但是,左翼政党一旦登上执政舞台,原本引为政党灵魂的左翼理论形态就会面临现实政治的挑战,理论和现实、信仰和实践之间背离的二元化矛盾问题,是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面临的一道难题。迄今为止,各国政党解决的共同方案,就是淡化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走价值观中立化的道路,转而依靠政策和方略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来赢得民众的支持。⑯
社会民主党在其执政过程中,始终致力于以实用有效为原则,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对主要理论进行调整革新,以迎合选民的口味和要求,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比较典型的是战后初期西欧社会民主党凭借福利国家的理论,稳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影响,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制度开始面临困难,西欧社会民主党开始对这一标志性理论进行调整,创建出均衡“权力与责任”的“权利人型”的福利制度新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西欧社会民主党将执政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⑰经济增长替代传统的社会公正成为国家发展的首选政策目标,全面的税收政策调整取代了传统的高税收政策,以增强就业机会为核心的福利制度,改变了过去以失业救济为核心的福利制度。这些调整使社会民主党的传统福利社会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进而为社会民主党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高度重视解决理论和现实二元化的问题,突出党的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⑱紧紧围绕社会形势变化的实际不断加强对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低水平公平到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等等,这些政策的转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正是通过这些政策调整,才使党的执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⑲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政策的调整中,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使政策和党的目标不脱节;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的正确导向,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党的政策的根本取向和最终归宿,注重通过政策实践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政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根据具体任务要求把实践标准具体化,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实践的宝贵经验。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化问题依然突出:第一,在理论转化为政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采用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民主集中的方法,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过于抽象,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型工具和方法在执政过程中的普及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具体政策的科学性;其次在政策时间和内容规定方面显得过于笼统,作用于具体事项、具体对象时缺乏针对性,政策调整的延滞时间过长,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快速反应。第二,政策的可操作性不高,政党的执政政策多局限于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事项的安排,缺少对人民群众具体事项和切身利益的关注,这其实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政策的关注度。第三,政策的及时性不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引发党的执政环境的全面变化,面对执政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应对的经验,缺乏有效的手段,这容易在政策制定中陷入被动局面,造成矛盾的积累,引发群众的不满。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具体问题,西欧社会民主党都有着成功的经验,其政策的灵活性、科学性、有效性,就是建立在正确的方法、迅速的决策和及时的应对基础之上的。学习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预防或避免在具体政策方面出现失误。尤其在社会建设方面吸取社会民主党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广泛动员个人、组织、企业的力量的参与,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以减少福利依赖和道德公害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以科学有效的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注释:
①程玉海、林建华著:《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②(德)维·勃兰特、(奥地利)布·克莱斯基、(瑞典)欧·帕尔梅著:《社会民主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③张契尼、潘琪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397页。
④⑤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内部资料),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发行,第149-151、149-151 页。
⑥[德]苏珊·米勒等著,刘敬钦等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简史》(1848—1983年),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 234页。
⑦王捷、杨祖功著:《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17页。
⑧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⑨区冰梅:《当前欧美“第三条道路”刍议》,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2期。
⑩李宏著:《另一种选择: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191页。
⑪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第176页。
⑫《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页。
⑬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⑭(德)托马斯·迈尔著:《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128—132页。
⑮余文裂著:《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⑯靳晓霞:《20世纪9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原因及启示》,《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⑰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⑱《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⑲本书编写组:《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辅导》,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B036
A
1671-2994(2012)05-0152-05
2012-07-21
谭 鹏(1979- ),男,湖南常德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党理论,世界政党比较。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