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黎南 张 华 许 霁 李 伟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云南 曲靖 655000)
“四群”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及对策
——以曲靖市的“四群”教育为个案
滕黎南 张 华 许 霁 李 伟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云南 曲靖 655000)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四群”教育,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曲靖市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曲靖市“四群”教育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曲靖市;“四群”教育;做法;成效;新情况;对策
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四群”教育,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曲靖市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探讨“四群”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推动“四群”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云南省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曲靖市委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及时组建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部署、创新活动载体、强化工作措施,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全市“四群”教育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特色鲜明、效果明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许多经验。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市县各级各部门相应成立了开展“四群”教育领导小组,书记直接任组长。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拨付工作经费,强化组织和领导保障。从市、县级到各乡镇、单位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加强宣传。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简报、电视台、网络、手机报、板报、标语、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对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千万干部下基层的风潮。
3、深入开展“四群”专题教育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校培训、讨论交流、巡回宣讲、警示教育、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知识测试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四群”专题教育。主要采取“六个一”活动(一次集中学习、一次专题培训、一次专项整改、一次中心组学习、一次学习生活会、一次警示教育),切实解决开展“四群”教育的认识问题。
4、与群众建立联系。(1)联系人。全市在2011年12月31日确定了挂钩联系户名单,联系人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公分员和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学校和医院的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驻曲靖金融服务行业、民营企业领导班子成员。(2)联系服务对象。全市农村群众、社区居民、企业职工,重点联系困难群众、企业困难职工、孤寡鳏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无业、待业、失业人员。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原则上按挂钩联系点直接联系群众,市直机关“挂乡包村”联系,县(市)区机关“挂村包组”联系;市、县级领导“包乡联户”;市县级部门领导“包村联户”。各部门单位所联系区域为各自责任区,乡镇(街)、村(社区)所辖区域为各自责任区,企业原则上按责任区属地化联系,实现村、社、企全覆盖。(3)联系办法。第一,建立责任区。分三级建立责任区:在村委会设置群众工作室,由总支书记任主任;在村民小组设置群众工作区,由村民小组长任管理员;每10户为一个群众工作点,由村民推选1名代表为联络员。由联系单位领导担任所联系责任区的组长,每个单位至少明确一名干部为民情联络员。市级处以上、县级科以上领导干部直接联系5户群众,一般干部直接联系3户群众。第二,实行“五个一”的服务方式。即:一名民情联络员、一张民情联系卡、一个联系服务意见箱、一个联系服务电话、一个联系服务邮箱,每名干部一年至少入户联系服务3次以上。通过《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卡》,民情联系服务意见箱、民情台账等方式和载体,与群众建立联系,记录村情民意,联系服务意见箱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第三,选派驻村工作队。从2012年开始,用5年时间,每年从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五分之一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一年一轮换。工作队员既要直接联系群众,同时作为挂钩单位的民情联络员,负责做好单位的结对联系工作。第四,与群众实行“三同”。各级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驻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出点子、想办法、为群众寻求脱困和致富之路。第五,下访恳谈。第六,做好接待群众工作。
1、结对帮扶抗大旱。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与群众建立直接联系,开展了系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诉求。结合全省开展的“抗旱先锋行动”,建立抗旱责任区,组建抗旱服务先锋队,各级、各部门筹措资金,抽调人员,在旱情最严重的区域修建了抗旱应急工程,对群众的春耕生产给予了技术指导和物质帮扶。给饮水最困难的地方送水,确保了人畜饮水。
2、走访调研谋发展。深入开展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四问活动,通过采取定期接待、家访谈心、问卷调查、民情恳谈等方式与群众互动,广泛征集群众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党委、政府的政务、政策、计划、规划、项目等,是否或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求发展、谋富裕、盼和谐的愿望,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各县级政府在走访群众的基础上,承诺为民办理“十件实事”。真正实现了发展为了群众,为了群众谋发展,把发展的目标、质量与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统一起来。同时,把群众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3、入户恳谈解民忧。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大走访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带着真挚感情下基层,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全面掌握联系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通过发放干部联系卡,告知群众单位、姓名、联系方式,方便群众有事直接联系。针对部分群众政策法律不熟悉,因征地、拆迁、宅基地易诱发矛盾纠纷的现状,通过推心置腹交流,用法律政策引导等办法,和风细雨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中,稳定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4、慰问帮扶暖民心。党员干部通过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当好调研员、宣传员、服务员。特别针对老党员老干部、困难家庭、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帮扶,送去了帮扶慰问金及物品,为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困难解难题。
部分单位的党员、干部对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高、不够深,导致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保守、呆板,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有的将“四群”教育单纯解读为“扶贫”,在安排联系户时,将联系的对象全部以贫困的程度来确定;有的将“四群”教育工作片面理解为“办事”,认为到基层带上几个项目、办上几件好事实事即可;有的将“四群”教育工作片面理解为“走动”,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即可;有的将“四群”教育工作简单解读为“意见收集”,把群众的意见收集后向上级汇报即可;有的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代替“四群”教育工作,认为经济发展搞上去了,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工作也就做好了;有的单位和部门只善于利用组织或者行政资源联系群众,离开了这些资源,党员干部就难以独自与群众打交道;有的单位和部门只会急切地通过物质的方式联系群众,缺乏对群众真正需求的洞察,党员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这些认识误区说明,部分单位的党员、干部没有深刻理解“四群”教育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也分化为若干个阶层与群体,不同阶层与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导致在“四群”教育工作中干部遇到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一,“四群”教育的工作对象呈多元化和零散化的趋势。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就了多元性的群众主体,既有农民、工人,也还有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还出现了下岗职工、失地的农民、城乡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群众身份不断分化,人们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和零散化,必然增加“四群”教育工作的难点和复杂程度,因此,做好群众工作,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对从事“四群”教育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广大群众提出的要求大多与利益相关。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而展开,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同时,还涉及群众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益。因此,在普通干部联系群众时,针对群众提出的经济利益、文化权益等问题,干部不能也无法解决,从而导致一些干部认为只有带着具体的经济项目或者相应款项才能下基层,否则,联系群众时说的都是空话、大话,无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久而久之,造成自己讲的话没有人信,还不如不下去。第三,群众矛盾复杂化,增加了党员干部化解矛盾的难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也面临新的发展难题:资源的短缺、增收的困难、民生的改善、素质的提高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同时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化解矛盾的难度。
广大党员干部是“四群”教育工作的主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队伍自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来自多少利益群体。第二,党的干部队伍经历了几次代际更迭,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第三,在社会飞速变化的同时,一些干部能够跟得上时代变化,而一些干部自身素质却适应不了时代变化的要求。第四,在体制内的党员干部科层化、知识化而导致群众工作能力欠缺。如:一些干部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衙门”,生活经历简单,缺乏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因此,对普通群众的疾苦缺乏真挚的了解,对“四群”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对做群众工作缺乏热情,缺少方法,工作中消极应付,或者把一切矛盾交由法制、规则去解决,这就影响了“四群”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些原因的复合存在,导致一些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群众观念淡薄、作风不实。
群众工作是党的经常性工作,不仅革命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建设时期更是如此。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社会环境、执政策略都具有相对的持续性、稳定性、长效性,也使得矛盾的积累更隐蔽、更持久。“四群”教育实施以来,各地都创造出自己的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但是,就曲靖目前的情况来看,“四群”教育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于少数的干部而言,“四群”教育“做什么”并不明确。大多数干部都知道“四群”教育要直接联系群众,但是,联系群众干什么、怎么做并不清楚。党的群众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存在着临时性和随意性。
1、“四群”教育工作需要广大干部坚持用“走”来进一步推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带着群众感情做工作,这种感情需要在深入群众工作中培养和巩固。领导干部、机关干部轻车简从走基层,进村入户调研走访,以身作则深入群众,是走群众路线的基础。在“走”中带着真情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的疾苦;在“走”中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在“走”中掌握情况、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感情。
2、“四群”教育工作需要广大干部要从“小”处维护群众利益。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分散看来都是小事,而汇集起来都是大事。从调解邻里关系纠纷、田地纠纷、山林纠纷、水源纠纷等,到调解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人畜饮水、就业就学、医保服务、养老保障等困难,再到治水修路、产业扶持、解决温饱、增收致富等,凡此种种,对老百姓而言,样样都是大事。把这些解民忧、惠民生的“小”事一件一件办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巩固。
3、“四群”教育工作要由落到“实”处来体现。群众工作是经常性工作,领导干部、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要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纠纷,主动下访、约访,处理好、调解好群众的诉求问题。群众工作的实效,要由落到实处来体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实现工作在一线落实、才能在一线发挥、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推动;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切实增强“四群”教育工作的实效。
做好“四群”教育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掌握群众工作方法。要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乐于做,而且要善于做;不仅要付出爱心和耐心,更要懂得群众工作的艺术。新的形势对广大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把握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能力、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力、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驾驭复杂局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干部学会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信息网络知识去做群众工作。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把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够在群众工作中收到实际的成效。
科学规范的群众工作制度是消除“四群”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顺利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群众工作是贯彻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采取临时抱佛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做不好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因此,要推进“四群”教育工作科学化,就必须切实加强“四群”教育的工作制度建设。目前,曲靖市已经制定了《曲靖市“四群”教育制度(试行)》、《曲靖市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试行)》、《曲靖市部门(单位)挂乡(村)联户制度(试行)》《曲靖市坚持群众路线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曲靖市开展“四群”教育试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督察办法(试行)》五个制度,今后,要着力构建畅通有序规范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和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评价机制。
1、构建畅通有序规范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一个社会能否给予不同利益主体公平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并且做出合理的回应,取决于是否有畅通有序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通过畅通有序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不满,如果利益诉求和表达的渠道不畅通,群众权益受损后找不到正常的表达途径,就会引发上访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推进“四群”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就必须建立畅通有序规范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2、健全科学合理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具体利益上则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应主要从利益引导、约束和调节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这里讲的利益引导,主要是指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利益观的引导,正确认识眼前与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尤其各级党委政府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第二,要建立利益约束机制,通过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对人们的获利行为进行约束。第三,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党员干部尤其要会运用、能运用、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对群众的利益矛盾纠纷进行调节,把利益矛盾纠纷调节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四群”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能够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的约束和规范,不断增强做好“四群”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推动“四群”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第一,要建立健全“四群”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必须把是否服务了群众作为基本要求。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意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成效,更要注重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组织评价,也要有具体联系的个体群众的说法。第二,要科学地运用评价结果。准确科学地评价“四群”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推进“四群”教育工作。因此,要把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四群”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同时,要运用评价结果,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按照“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利用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D261.3
A
1671-2994(2012)05-0082-04
2012-07-28
滕黎南(1965- ),男,云南曲靖人,中共曲靖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科社、党建。(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张 华、许 霁、李 伟。
*本文系云南党校系统2012年立项课题《“四群”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