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1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1]。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2008、2009年两度凶猛来袭,由于少数患儿可能会因此导致发生心肌炎、肺水肿以及无菌性的脑膜脑炎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且对于个别病情发展比较快的重症患儿很容易导致死亡。因此积极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下面就我院的处理心得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42例,其中男孩26例,女孩16例;患儿中发病年龄最小的1岁10个月,最大的6岁4个月,平均住院时间12 d。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儿开始的症状以发热最为明显,且白细胞的总数有不同程度的轻度升高,在口腔、手、足等部位的粘膜以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以及疱疹样的损害。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较以往增加。2008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万余例,死亡40例。当前小儿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在多地爆发,但仍在有效控制范围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 71)常见。其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既是人群的密切接触,儿童多是通过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手、手绢、毛巾、牙杯、食具、玩具、奶具以及其他的床上用品或者是内衣而引发感染。患者咽喉的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导致其他接触到飞沫的人群发生感染,另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者是食入被病毒污染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1.5.1 基础护理 首先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从发病开始隔离7~10 d,提供充足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高热时辅以物理降温。加强营养、补液。并加强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1.5.2 其它护理 首先是要注意卫生,然患儿养成良好地习惯,对于粪便要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而且使用过的便盆以及衣裤要注意进行及时的消毒,保持衣着和被单的清洁,要经常给患儿洗手,为了防止防抓疹子导致皮肤感染要将指甲剪短,饮食注意清淡不吃刺激性强的食品,忌食辛辣以及鱼、虾、肉类等食物,以防病情加重。患儿嘴痛时注意给他们吃低温食物。
42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综合护理措施后3~8 d热退,白细胞的总数量降到了正常的状态,且患者的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的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再平均10 d内都消退,无死亡病例。
手足口病(HFMD)作为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病情不严重,往往不需治疗便可康复,然而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并有死亡病例,因此临床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有效积极的病情观察和相关护理对于疾病的治愈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细致的观察对于掌握病情的发展很重要,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患儿的体温为38℃左右。同时观察可以看见患儿的口腔粘膜有分散状的疱疹出现,一般为米粒大小,有明显的疼痛感,在其手掌或者是脚掌部位可以观察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可见于臀部。
本病在流行期诊断不困难,然而还应与其它类似疾病相鉴别,如口腔粘膜疹很容易在作用下成较大的溃疡,且疹子多见于手背以及指、趾间,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疱疹性口炎没有时间性,在四季都可能会发病,分散较散,一般没有皮疹。由结果看出,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后患儿均得到急时救治,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的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消退,效果甚好。加强监测是护理和预防的基本原则,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就是要着重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对于有疑似发病的患者要注意进行及时的隔离治疗,有疑为污染的日用品要进行一定的消毒,患儿的粪便和其排泄物可以使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浸泡消毒,并将衣物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同时要密切注意婴幼儿的营养补充、要督促其进行必要的休息,防止疲劳,同时也要避免日光曝晒[2]。另外在进行护理时还要注意,患儿的饮食温度不能过高,因为食用过热的食物可能会导致溃处的疼痛,对病变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细致及时的观察和有效的综合护理能极早的改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使其较快治愈,值得临床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05.
[2]高政敏.216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