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林
(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350001,福州)
福建省是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区。2010年开始,福建省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69个县(市、区)分批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目前有50个县(市、区)通过初步验收,投入试运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福建省整合部门资源,突出乡村防灾建设,深入推行“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汛机制,有效提高了山丘区的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项目建设以来,福建省2010年、2011年度50个县(市、区)共新建795个自动雨水情监测站、1万个简易雨量站、865个简易水位站;完善50个县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新建726个乡镇预警指挥平台;配置1万个预警广播、4.67万面铜锣和0.9万个手摇警报器;编制25个县级预案、726个乡级和1万个村级防御预案;制作发放宣传材料,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和演练等。通过项目建设,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
福建省在国家防办制定的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基础上,制定了福建省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防御宣传手册、宣传栏、警示牌样式和防御预案编制要求和范本等。这些技术标准明确了“构建监测预警网络和群测群防的防御体系,完善‘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工作机制,实现有效防御山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建设目标;规范了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和概算编制要求等;体现了具有福建特色的项目总体要求和技术方案,为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由水利部门牵头,财政、气象、国土、广电和民政等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其中水利部门负责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预警设施配备、山洪灾害普查、预案编制和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气象信息共享和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网的建设,在市县两级防汛、水文、气象部门建设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实现防汛、水文和气象信息的共享;在每个乡镇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形成密度较高的气象监测站网体系,提高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广电部门负责全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具有远程驱动功能的有线广播网络和村广播室,并配备1名广播员,向广大群众提供广播服务,使全省69个项目县全部实现山洪灾害防治村级预警广播功能;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组织实施全省2万个避灾点建设,每县设置3~4个,每乡2~3 个,每村 1~2 个,将覆盖全省所有村(社区)的避灾场所网络。省财政统筹解决经费,各部门分工建设,分项验收,各自维护管理,同步完成总体建设目标。这种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切块分解的多部门协作方式,发挥了各部门的专业优势,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了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项目建设重点在乡村基层。福建省将防汛指挥决策预警平台延伸至乡镇,完成乡镇指挥决策预警平台建设,并建立预案、值班、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制度,防汛指挥部署前移到乡镇,增强“预警到乡”手段。
乡村的监测预警设备配置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即:每个乡镇有1个自动监测站,每座小(1)型以上水库有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每座有防洪任务的小(2)型水库有 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每个村有1个简易雨量站和手摇报警器,每个山洪易发溪河两岸的村有1个简易水位站,每个村有1套预警广播和1个避灾点。另外,2012年福建省利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契机,在全省所有自然村全面配置了6.8万面防汛预警铜锣,并建立锣长制,专人鸣锣。
项目实现了县有预警指挥中心,乡镇有自动监测站和预警发布平台,行政村有简易雨量站、手摇警报器、铜锣、有线广播等预警设施和自然灾害避灾场所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 关键时刻:2012年8月3日23时,福建柘荣县
2012年8月2—4日,福建省柘荣县受第9号台风“苏拉”影响,遭遇持续强降雨,雨量达328 mm,最大1小时雨量达88 mm、最大3小时雨量达141 mm。特大暴雨造成柘荣县境内河水急剧上涨,城区局部内涝,各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多处护岸、堤防和道路被冲毁,山体滑坡频发。面对特大强降雨,柘荣县及时启动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地各部门按照预案加强工程巡查、及时转移群众,23支应急分队果断处置险情,各地防御预警铜锣长紧急鸣锣告警。8月3日23时,乍洋乡石山站监测到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88 mm,由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县乡两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转移下游村民300多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福建省对防汛、水文和气象信息共享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技术方案,规范构架了省市县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省市县三级防办网络纵向横向互联互通;省市县三级防办、水文、气象内网横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工作具体由省气象局和省水文局分别组织实施,其中省气象局负责组织实施市县两级防汛、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和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省水文局负责水雨情信息编码、报送和共享等工作。
2012年福建省遭受了9场暴雨和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其中第9号台风“苏拉”正面登陆。频发的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给福建省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实现了“零伤亡”的显著成效。在2012年防汛防台风工作中,福建省初步建成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效监测水雨情。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把自动监测测站网覆盖到每个乡镇、小(1)型以上水库及重要小(2)型水库,县乡防汛指挥机构有了“千里眼”,能有效监测本区域的雨水情,科学调度水库,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监管;二是及时发布预警。汛期以来,受暴雨和台风影响的37个县通过县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指挥部成员、防汛责任人和危险区域人员等累计发送48万条预警短信,为提前转移人员争得宝贵时间。如8月3日23时,柘荣县受“苏拉”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溪水暴涨,新建的乍洋乡石山站监测到最大1小时88 mm,由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县乡两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转移下游村民300多人,避免了人员伤亡。三是有力指挥决策。通过县乡监测预警系统,县乡防汛指挥机构高效运转,适时作出应急响应,有效地进行点对点指挥部署。6月23日,邵武市根据雨水情影响情况,启动市级预警,下达预警指令15条,洪峰来临前提前5~8小时发出预警,沿河乡镇低洼处人员和财产提前转移,特别是水北镇华光特种工艺有限公司提前转移财产,避免了人员伤亡和上千万元损失。
山洪灾害防治是福建省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总结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前期经验的同时,也应思考和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大,乡村防洪基础依然较薄弱,山丘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有待增强等。当前,福建省正在加快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任务,加强运行管理,不断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
[1]解天,张增山.河南省南召县排路河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建设成效分析[J].中国水利,2007(14).
[2]曾侃煜.重庆市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及工作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2(4).
[3]曹飞凤,何秉顺.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