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华翠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4200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工具的加速发展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危急重症疾病在临床较多见,其发病原因较多,交通事故可以对人身造成巨大伤害,也有可能是因为疾病本身如老龄化带来的心脑血管意外或女性妇科急症等等,危急重症患者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而一些尚清醒的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加上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较短,因而护理的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手术的成败。
这类危急重症患者在伤情重、病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采取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至关重要,下面就该院对于此类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康复出院的整个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相关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手术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2~68岁,平均40岁。就诊距发病时间最短8 min,最长4 h。包括骨科手术27例,心脑外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10例,其它3例。
指病情在多因素作用下发展到了危险严重阶段的综合表现,其特点是迅如闪电,突然发生,瞬间病情即告危急。此时抢救病人的生命为先,器官支持为主。
1.3.1 术前措施 此类患者救治时间越短对患者越有利,因而日常需要做好应急预案,反复多次演练[1],对于准备手术的患者,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上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对伤情变化有初步的预判,从而为下一步手术开展提供治疗基础。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将术中所需手术用品准备齐全,做好术前准备。
1.3.2 术中措施 术中配合要稳、轻、准。但是对于危急重症患者采取的手术治疗中,关键还是防止重要器官衰竭,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因此术中生命监测的数据应及时观察,根据SPO2的高低,及时调节氧气流量和氧气浓度,避免发生低氧血症或氧中毒。
1.3.3 术后措施 术后用碘伏棉球或湿盐水巾及时给患者清洁皮肤,术后注意心率,警惕心衰。随时注意神态与瞳孔变化。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神经反射来估计病人麻醉深度。根据病情可安排进入ICU病房主。
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统计治愈、致残、死亡人数,分析效果。
56例开展手术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经有效合理的护理配合后,治愈及好转50例(89.28%),致残4例(7.14%),死亡2例(3.57%)。
危急重症患者很特殊,有别于常规一般病情的患者,脑血管意外的休克、不同系统创伤的严重性,或者交通事故的程度,这些都使得某些患者丧失病史诉述能力,影响护理效果[2]。因而有效全面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危急重患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临床护理配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术前措施应尽力用各种措施使患者体征保持稳定,以利于手术的进行,对此有休克表现者应建立2条或更多有效的静脉通道。心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必须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危急重症患者手术时间一般较长,护理配合也应全面考虑物品包括输血量的准备,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如何保证危急重症患者手术安全是手术护理配合的重中之重,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泛,在手术安全、静脉输液安全、输血安全等等方面都有体现,整个围手术期,护理操作也是极其复杂的,应当从了解输注药物特性、选择恰当的静脉血管、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加强巡视等方面逐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手术操作,使手术更加成功。当然,在整个手术护理过程中,一些基础护理还是必不可少,也不容忽视,危急重症患者术前术后大多反应较慢,免疫力低下,因此在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中始终坚持严格无菌操作。由本组结果看出,在得到有效合理全面的护理配合后,56例开展手术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治愈及好转率达到89.28%,这在该类病情的处置过程中,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综上,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综合细致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为患者生存和手术有完整成功进行起到支撑作用,更好的保障手术成功,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1] 冯庆梅.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及实践[J].中国护理杂志,2007,4(7):73-74.
[2] 曹作华.脑卒中患者MOF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