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会生病,总会有人住院、做手术。医生开大处方赚钱、出现医疗事故后篡改病历等负面报道让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医生。于是,有人在家人做手术时用摄像机拍下全过程,以备和医院打官司,有人拿到处方后反复掂量,这些药该不该拿,有没有用?
另一方面,医生的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强。有时年轻的医生会被告知,面对病人要小心,保护好自己非常重要。于是,护士戴钢盔、医院请警察当保安的事情出现了。甚至出现了多起医院血案,引起卫生部的重视。
然而,要想在根本上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更关键的应当是缓和医患关系,使医生得到足够的信任。
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成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医生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疾病,不是说只要把疾病治好了,把病毒或者是细菌从病人的身体里清除就可以了。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病,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对病人的心理情绪的关注。
从某种方面来说,保护病人的权益就等于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许多病人或家属为什么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容易心理失控,变得焦虑暴躁?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权益受到侵犯,却很可能投诉及维权无门,才将矛盾直接转移到医生身上。当出现了难以预料的医疗意外时,当他们需要找一个说法时,却发现维权的时间和成本实在太高昂,一个医疗官司往往一打就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无奈之下,少数患者及家属选择了剑走偏锋的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小问题闹大,大问题闹得更大。而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陷入绝望境地,接诊的医生就很容易成为被攻击泄恨的主要对象。
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指出,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造成了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和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他还说,从根本上来说,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坚持、医保水平的覆盖和提升、民众的自费比例不断下降,这才能本质上改善医患关系。
当前正是新一轮医改的时机,应该改革现行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规范医生的行为。同时,在医患的供求问题依旧失衡时,需要破解医疗行业的资源垄断,医疗行业的市场放开准入是未来有效实现医改的突破点。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表示要放宽社会资本办医疗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放开医疗市场的管制,不仅是要让多元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还需要打破过去行业的行政垄断弊病,除却不该有的官僚或者半官僚面纱,还医学以科学的本来面目。让医疗服务回到公益本质,真正回归市场,通过正常的市场运作控制医疗成本和利润,这样才能让医疗行业蓬勃发展,让患者病有所医,还医生以高尚的职业尊严感。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