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岳中明
2012年,珠江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抓好防洪安全、珠澳地区供水安全、流域水环境安全,严格水资源管理,着力开展民生水利建设等工作,为珠江流域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水利技术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引领流域水利改革发展。珠江水量丰沛,自然条件优越。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出现了洪涝灾害频繁、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切实保护好、治理好、利用好珠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珠江,珠江委党组在分析珠江特点和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流域典范”总体目标。
为高起点谋划珠江流域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根据“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总体目标,珠江委研究提出了绿色珠江建设战略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从绿色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环保、高效、协调”为核心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流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终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珠江建设将围绕“四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绿屏、绿廊、绿景”的战略框架。提出建设“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体系,科学严格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高效协调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四大体系任务,形成“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绿色珠江基本框架,使珠江既能造福流域百姓,又能健康优美,使珠江流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成为既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保持山川秀美、碧水蓝天的流域典范。
精心组织部署,确保流域防洪防风安全。洪涝灾害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破坏,是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威胁。2012年珠江洪涝、台风、干旱灾害交替出现,中小河流洪水量级大,双台风活动频繁。面对严峻形势,珠江防总积极开展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变化滚动预报,充分挖掘现有水库拦洪、蓄洪、错峰能力,切实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并积极协调和指挥地方防汛抗旱,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年共派出工作组22批次,发送防汛信息3万余条,编制发送防汛抗旱简报71期。
精细化水量调度,确保珠澳地区供水安全。2011年年底,珠江三角洲咸潮肆虐,咸界越过珠海境内到达中山北部地区,珠澳供水系统水库有效蓄水量仅有3 300万m3,春节期间供水安全难以保证。而西江流域天生桥一级和龙滩两座大型骨干水库有效蓄水量才26.71亿m3,较2月电力调度运行下线所需水量还差12.56亿m3,对维持电网安全来讲,水量储备严重不足。此时,西江梧州水文站流量仅有900多m3/s,远远达不到1 400m3/s航运最低要求,西江上的长洲水利枢纽滞留900多艘船只。珠江防总按照“立足本地、重在前蓄、统筹兼顾、确保供水”的工作思路,督促珠海当地水库前期蓄水,协调西江水库实施水量调度,形成了“前蓄后补”“避涨压落”“动态控制”等先进调度理念,不但实现了保障供水安全的首要目标,还统筹了供水、生态、发电、航运、工程建设等多种效益。2012—2013年枯季,珠江防总提前编制了保障珠澳地区供水预案,并督促珠海水库抢抓机遇及时蓄水。
另外,由珠江委近年来开展珠江枯季水量调度而总结提炼形成的成果《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也获得了2012年大禹奖一等奖。此项成果首次系统地揭示了珠江河口咸潮运动规律,建立了珠江长中短期、大尺度枯季径流和咸潮预报集成模型,研发了压咸补淡精细调度方法和技术,创新了流域调度管理模式。
及时科学应对,确保流域水环境安全。2012年1月20日,珠江委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龙江河池市宜州河段发生镉污染情况,估算镉污染总量近20 t,严重威胁到龙江下游柳州市供水安全,影响供水人口近300万人。此时距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只有2天。珠江委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行动,组织会商,分析水污染形势,并根据《珠江委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和应急监测车赶赴现场,开展20多个断面的水文应急监测,根据水雨情及污染团变化情势,每2个小时预报一次龙江河段水文水质情况。
为了保障柳州市用水安全,珠江委提出“严控龙江、精调融江、确保柳州、捍卫西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等单位制定优化水资源调度方案:充分利用龙江各梯级电站进行调度,控制龙江下泄流量,减缓污染水团下泄;调度融江各梯级电站,加大下泄水量,使龙江污染物和融江汇合后污染水体得到较好稀释,保证了下游供水安全。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高度评价调水冲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指出“调水成为有效化解此次污染危机的重要手段,结合投药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
强化监督管理,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珠江委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分解流域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推进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一是制定珠江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限排总量控制指标,并分解至各省(自治区);二是加强省界水量、水质监控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流域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三是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及入河排污口设置;四是以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会议和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会议为契机,搭建推进流域水资源管理协作平台。
加强帮扶指导,切实做好水利扶贫和民生水利服务工作。2012年珠江委将水利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编制了《滇桂黔石漠化区水利扶贫规划》和《滇西边境山区水利扶贫规划》。积极推进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技术审核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的监督核查。
针对流域民生水利基础薄弱的实际,珠江委提前介入,加强指导,主动服务,2012年共完成45项病险水库、水闸及新建中型水库的审核工作。
完善监管手段,着力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管和事后验收有机结合,运用卫星遥测技术,加强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及珠江河口水域岸线资源监控管理,并结合不定期水事执法巡查,切实保障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有序实施。
2013年,珠江委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这一治江目标,突出抓好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流域民生水利建设,同时抓好单位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流域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水利技术支撑。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进程。要积极贯彻落实、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以及陈雷部长的讲话精神。十八大精神以及陈雷部长的讲话精神提出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加快推进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伟大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是开展珠江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珠江委将开展珠江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顶层设计,为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水利技术支撑。 结合“绿色珠江建设”规划,做好“山清、水净、岸绿、河畅”的目标规划,完善民生水利和现代水利规划建设,为珠江治理、保护和开发制定了更加科学完善的总体思想。
三是持续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珠江委将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 “三条红线”制度,以总量控制为核心,进一步推进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和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严格水行政许可审批和取用水管理,对高耗水项目的审批从严从紧,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做实流域节水工作。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抓手,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建设,加大流域省界水体和重要水域水功能区监测,强化水资源保护。以跨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为平台,切实加快推进珠江省界及重要断面水文测站建设,强化跨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进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继续做好干流、高原湖泊、河口水生态监测试点。
四是突出抓好流域水旱灾害防控。要继续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积极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强化责任制落实,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做好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强化水库科学调度,加强防汛非工程体系建设和防汛基础工作,重点做好台风和山地灾害防御工作,强化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工作。加强抗旱综合能力建设水平,努力提高流域防汛抗旱调度水平。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抓好台风、干旱、咸潮等灾害性天气和水文事件的防控和救灾,做好提前研判、应急值守、合理调度、现场指挥等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财产损失最低。
五是大力推进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加快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建设,提高枯水期水资源调配能力。完善《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预案》,做好西江水资源调度,确保珠海、澳门等珠江三角洲地区饮水安全;继续推进“珠江水量调度条例”的立法进程,促进珠江水资源优化配置。
六是积极推动流域民生水利新发展。充分利用珠江委技术、资料和人才等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服务流域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西南重点水源、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流域民生水利新发展。
七是不断增强水利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珠江委的区位优势和自身优势,加大在河口和潮汐、台风预测预报和灾害防治、溶岩地区水土保持、突发性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化民生水利发展的内涵,重视从基础科研做起,认真把流域现实、重大、关键的水问题研究清楚。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在新能源开发、西南国际河流的规划、南海海域岛屿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方面早介入、早研究。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港澳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访问和合作研究,继续巩固中法、中澳、中荷合作研究的良好关系,不断拓展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