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2-08-15 00:42李长生
中国乳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产犊酮体产奶量

文∕李长生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畜牧兽医站)

奶牛酮病(ketosis in dairy cows)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

根据发病原因,奶牛酮病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前者是因能量代谢紊乱导致奶牛体内酮体生成增多;后者是因其它疾病,如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乳房炎等,引起奶牛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脂代谢紊乱,酮体产生增多。

根据有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亚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在17.2~34.4 mmol/L(100~200 mg/L)之间,而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 mmol/L(200 mg/L)以上。

本病多发于奶牛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 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 胎母牛发病最多,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常见发生,产乳量高的母牛发病较多。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发病较多。有些母牛有反复发生酮病的病史,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谢能力较差有关。

1 发病原因

引发奶牛酮病的原因很多,且较为复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奶牛高产

泌乳高峰一般出现在母牛产犊后的4~6 周,而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出现在产犊后8~10 周。因此,奶牛在产犊后10 周内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供给根本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母牛产乳量高,势必会加剧这种不平衡。研究表明,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况,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 kg。假如每天产奶34 kg,则血液中的全部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一头泌乳母牛每天可排出乳糖1 225 g,而两个单糖(葡萄糖加半乳糖)分子通过氧桥相连才缩合成一个双糖(乳糖),所以高产奶牛的酮病发病率高。

1.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或供给不足

如果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品种单一,会造成日粮营养不平衡。如果精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会造成能量供给不足。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都可引起能量负平衡,使奶牛机体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此引起的酮病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单纯饲喂或过比例饲喂含生酮物质(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粕)饲料,均可发病。

1.3 产前过度肥胖

母牛干奶期供应的能量水平过高,造成产前过度肥胖,会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奶牛场习惯于将干奶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使干奶牛采食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这是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其它原因

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可使牛群酮病的发病率增加。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酮病主要发生在产犊后的几天至几周内。酮病牛不仅产奶量急剧减少,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引起繁殖功能障碍,体情期延长,人工授精成功率下降。

有些牛发生隐性酮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在产后1 月内发病,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液酮体浓度才升高,产奶量稍有下降。临床症状表现明显的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消耗型和神经型。消耗型酮病占85%左右,但有些病牛的消耗型症状和神经型症状同时存在。

2.1 消耗型

消耗型病牛表现为食欲降低,精饲料采食量减少,甚至拒绝采食青贮饲料,一般可采食少量干草;体重迅速下降,消瘦快速,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容易形成泡沫,但一般不发展为无乳;因皮下脂肪大量消耗使皮肤弹性降低;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有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酮味,加热时更明显。

2.2 神经型

神经型病牛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嚼,顽固性舔吮饲槽或其它物品;视力下降,走路不辨方向,横冲直撞;有的病畜全身肌肉紧张,步态踉跄,站立不稳,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有的震颤,吼叫,感觉过敏。这些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 h,然后间隔8~12 h又重新出现。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 天后转入抑制期,病畜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不愿走动和采食,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不能站立,头屈向颈侧,处昏睡状态。少数轻症病畜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

3 治疗方法

治疗时首先要根据病因调整饲料,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合理的治疗,大多数病例可以痊愈;有些病例治愈后可能复发;还有一些病例属于继发性酮病,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疗法、激素疗法等,但它们对严重病例(如低糖血症性脑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3.1 替代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的效果,但需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果糖溶液(每千克体重0.5 g,配成50%的溶液,静脉注射)可延长作用时间,但有些果糖制剂会引起特异反应,患牛呈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衰弱和虚脱,而且这种反应常发生于注射过程中。重复给予丙二醇或甘油(每天2 次,每次500 g,连用2 天;随后每天250 g,连用2~10 天;灌服或饲喂),效果很好。这些给药方法最好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之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口服葡萄糖或其它糖类无效,因瘤胃中微生物会使糖发酵而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很少),反而会增加生酮物质。

3.2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 IU肌肉注射,疗效较好且方便易行。应用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 g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来治疗酮病也可取得满意效果,注射后8~10 h内血糖即可恢复正常,食欲和一般行为在24 h内明显改善,血液酮体水平在3~5 天内恢复止常。但用类固醇治疗,初期产奶量下降,治疗2~3 天后迅速升高。尽管泌乳量下降是类固醇治疗的缺点,但却有助于疾病的迅速恢复。

3.3 其它疗法

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500~1 000 mL静脉注射,也可作为酮病的辅助治疗;还可用健胃剂、氧丙嗓等进行对症治疗。在酮病的高发期喂服丙酸钠(每次120 g,1 天2 次,连用10 天),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另外,据国外经验介绍,可给病牛投服从屠宰场收集的普通瘤胃液进行辅助治疗,每日早晚各服约1 L,连用3 天。

4 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比较复杂,在生产中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高度集约化饲养的牛群,要严格防止在泌乳结束前牛体过肥,全泌乳期应科学地控制奶牛营养的投入。在为催乳而补料之前的阶段,能量供给以能满足其需要即可。在产前4~5周应逐步增加能量供给,直至产犊和泌乳高峰期内都应逐渐增加。在增加饲料摄入过程中,不要轻易更换配方,即使微小的变化也会影响其适口性和食欲。随着奶产量增加,用于促使产奶的日粮也应增加。浓缩饲料应保持粗料和精料的合理比例,其中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过16%~18%为宜,碳水化合物应以磨碎的玉米为好,因为其可避开瘤胃发酵作用而被消化,并可直接提供葡萄糖。在达产乳高峰期时,要避免一切干扰其采食量的因素,要定时饲喂精料,同时应适当增加奶牛运动。在泌乳高峰期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可用大麦等替代玉米做供给。此外,应供给质量优良的干草或青贮饲料。质量差的青贮饲料因丁酸含量高,不仅口味差,而且缺乏生糖物质,还可直接导致酮体生成,应予以避免。

猜你喜欢
产犊酮体产奶量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荷斯坦牛产后前7 天日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地区牧场案例分析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冬季奶牛多产奶有啥法儿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中国荷斯坦牛青年初产年龄和成年母牛产犊间隔遗传参数估计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非遗传因素对西门塔尔母牛繁殖性状的影响
奶牛酮病治疗及酮体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