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碧
带状疱疹在中医学中称为“腰缠火丹”、“蛇串疮”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春秋多发,可累计任何年龄段人群,一般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临床表现为:沿神经走向单侧带状分布的簇状水疱,可伴有阵发性针刺样或烧灼样神经痛,水疱愈后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神经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而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发。笔者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联合黄连膏外敷治疗本病3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0~56岁;皮损发于前额3例,胸胁部22例,腰腹部10,下肢3例。
1.2 治疗药物及方法 加味龙胆泻肝汤,组方:龙胆草6 g,黄芩10 g,柴胡12 g,山栀 12 g,生地 12 g,通草 10 g,车前草12 g,泽泻 10 g,玄胡6 g,川楝子6 g,路路通12 g,地龙6 g,丝瓜络12 g。上药加水600 ml,煎煮取汁300 ml,早晚分服。
黄连膏(组成:黄连、黄芩、大黄等分为末,以蜂蜜调匀),外用,1次/d。患者水疱较多时可先外撒少许冰石散(组成:冰片、滑石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蛇串疮的疗效评定。
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好转:皮疹消退超过30%,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数+好转数)/总病例数×100%。
治疗16 d结束后,38例患者临床痊愈30例,好转8例,无效0,痊愈率78.9%,总有效率为100%。
张某,女,46岁,2011年11月初诊,主诉:右胸胁起簇状水疱伴疼痛3 d。病史:患者三天无明显诱因觉右胸胁部疼痛,有乏力感,无发热,未予重视,后右胸胁部逐渐起簇状水疱,沿肋间神经走行带状分布,水疱群之间有正常皮肤,伴有阵发性烧灼样疼痛。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治疗:予加味龙胆泻肝汤口服,配合黄连膏局部换药1次/d。治疗3 d后患者疼痛较前有所减轻;7 d后部分水疱干涸结痂;治疗第12天患者水疱结痂大部分脱落,无新发水疱,疼痛消失;第15天结痂脱落,无疼痛感,患者痊愈。
带状疱疹[1]发病前局部皮肤可先有灼热感,可伴轻度发热、疲倦乏力等症状,但也可无前驱症状。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蔟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患者可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病有自限性,愈后一般不再发,但部分人可留下顽固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本治疗加味龙胆泻肝汤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清利肝胆湿热,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加玄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加地龙、丝瓜络、路路通通络止痛。配合黄连膏外用,以黄芩、黄连、大黄清热祛湿毒。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