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乔斌誉 王东峰
肱骨髁上骨折为小儿肢体骨折中发病率较高的骨折之一,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 ~50%[1]。与小儿骨强度及肱骨下端前倾角有关。治疗不当易发生肘外翻、肘内翻畸形,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疾病。传统手法复位在透视下可获得较满意的对位,但单纯采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随着病情好转,肿胀的消退,骨折易发生移位现象,从而引起内翻畸形等不良反应。采用切开复位治疗,虽固定确切,但对患者损伤大,术后疼痛不可避免。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C型臂X线机下手法复位,闭合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男30例,女16例;年龄2~13岁,平均7.5岁。患者均有外伤史,其中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12例,摔伤6例。受伤事件1~7 d,平均3.5 d。根据Gard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标准,无移位骨折(Ⅰ型)0例,骨折不完全移位16(Ⅱ型)例,完全移位(Ⅲ型)骨折30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C型臂X线机下手法复位,闭合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常规基础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C型臂X线及透视下,观察患儿骨折移位情况,一助手握患肢前臂,另一助手压上臂中下段,持续牵引2 min左右,纠正重叠移位情况。然后以拇指、食指置于肱骨内、外髁骨突处推挤,纠正旋转及侧方移位。再以拇指顶于尺骨鹰嘴,其余4指压于近骨折端前方,在持前臂助手帮助下加大牵引缓屈曲肘部至110°,纠正前后移位。手法复位后C型臂X线机确认复位良好。然后以克氏针自肱骨内、外髁分别钻入肱骨干内侧皮质,方向于肱骨干纵轴呈45~55°,过骨折线交叉至对侧骨皮质。小心避开尺神经,克氏针交叉点避开骨折线。固定完成后,行正、侧位透视确定复位情况。折弯并剪断克氏针,留置针尾于皮外。术后以长臂石膏托外固定,屈肘90~100°,肘前方以绷带8字法缠绕,以防肘窝受压。术后即X线片复查双侧肘关节正侧位片,注意测定Baumann角,Baumann角与正常侧对照大于5°,则拔除克氏针,重新复位。术后3周去除石膏托,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6~8周拔除克氏针。
1.3 疗效标准 参考陈海友等的相关标准进行[2]。即:肘关节伸屈受限<10°,肘内翻<5°为优;肘关节伸屈受限10~20°,肘内翻5~10°为良;肘关节伸屈受限21~30°,肘内翻11~15°为可。肘关节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优22例,良18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87.0%。患儿住院时间4~12 d,平均5.5 d。随访12~18个月,患儿骨折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6~9周,平均7.5周。术后未见感染、尺神经麻痹、骨化性肌炎等不良反应发生。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之一,由于肱骨髁上为应力弱点,韧带结构松弛,保护作用差等儿童骨结构的特殊性,发生骨折后,复位较困难,固定不易,且可累及血管、神经。治疗不当,可于早期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前臂缺血性挛缩,晚期发生肘部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及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后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对于前两种手术方法而言具有进针点小,对患儿创伤小,拔针时间短,患儿恢复快等优点[3]。
在患儿具有:①单纯肱骨髁上骨折。②骨折不伴血管损伤。③开放性骨折创伤,污染较轻,一般状况尚可时可考虑行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法复位需准确有效,争取一次成功,防止反复多次整复增加软组织的损伤[4]。本组46例患者,大部分为一次复位成功,少数多次复位患者部分有软组织损伤发生,经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手术时间宜在伤后24 h,血肿尚未形成时进行,减少感染的发生,降低操作难度。克氏针经皮内固定进针时,可先触及内上髁,然后将内侧皮肤向下远端推,然后固定软组织。克氏针需紧贴拇指前方进入肱骨内上髁,避免对尺神经的损伤。本组46例患者均未见尺神经损伤状况,与拇指保护尺神经密切相关。通过闭合穿入的交叉克氏针固定骨折,可避免石膏外固定的不可靠性,减少骨折再移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早期可行功能锻炼,利于患者恢复。住院时间短,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骆靖陵,杨兵,冯劲松,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3):148-149.
[2]陈海友,朱建富,郑海荣.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浙江实用医学,2011,16(3):204-205.
[3]谭支章,邓中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肱骨干骨折18例体会.吉林医学,2011,32(24):5116-5117.
[4]邹健.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