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乳腺脓肿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也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据临床资料统计,其发生率占45.9~56.1%[1]。特别是初产妇,由于哺乳习惯不对或婴儿吸乳量少、乳头炎症等导致乳汁淤积,形成脓肿。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收治的78例乳腺脓肿妇女行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冲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年龄21~38岁,平均(29.5±3.1)岁,病程3~17 d,平均(8.4±2.6)d,均为哺乳期妇女,其中初产妇57例,经产妇21例。妇女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红肿,乳房有局部波动感,经B超检查与体检确诊。左侧36例,右侧31例,双侧11例。实验室检查:WBC均明显升高,B超检查:乳腺腺体层单腔有囊液性暗区或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清楚。随机抽取我院行传统切开引流的乳腺脓肿妇女75例进行对照,2组在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ATL300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5.5~7.5 mHz。患者采取平卧位,常规检查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距体表的深度并在皮肤上定位标记,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仪引导下用8.5F穿刺针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穿刺时,嘱患者自己用手轻挤乳腺,使脓液集中,便于抽吸,抽出脓液后注入脓液量80%的冲洗液,用0.9%Nacl 50 ml与甲硝唑液50 ml反复冲洗脓腔,直至抽出液体变为清亮,然后注入相应的抗生素药液,拔出针头,覆盖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根据病情,2~4 d后可再次穿刺抽液,全身抗生素治疗3~5 d,治疗期间停止哺乳。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治疗,B超检查定位,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于脓肿波动最明显处放射状切开脓腔,排出脓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凡士林纱条填塞。全身抗生素治疗3~5 d,治疗期间停止哺乳。
患者治疗后均全身症状消失,局部无红肿。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手术时间平均(21.6±3.7)min,其中穿刺抽脓1次成功73例,2次以上5例,治愈时间平均(6.7±1.3)d,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无疤痕存留。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轻,手术时间平均(34.1±1.8)d,治愈时间平均(13.6±2.2)d,2例发生乳房感染,疤痕平均长度(3.12±0.51)cm。经比较,两组治疗后在疼痛缓解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手术、治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疤痕等方面比较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
乳腺脓肿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哺乳期各种不良习惯的影响导致乳汁淤积形成乳房局部脓肿,多以金葡菌感染多见。一旦脓肿形成,切开引流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传统的大切口、多切口对组织损伤较重,长时间换药易导致组织发生纤维化或再次感染,甚至在愈合后期乳房留有疤痕或因疤痕挛缩引起乳房变形[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美观和身心健康。随着微创、介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乳腺治疗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B超引导下局部穿刺冲洗治疗是在实时显示下进行,具有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损伤小等优点。乳腺脓肿形成初期在B超中就能清楚的、动态的观察到脓肿的部位、大小、范围,并依此准确调整穿刺时机、位置、深度及抽吸量[3]。而且B超引导下局部穿刺冲洗有效避免了传统切口引流造成的疤痕和乳房畸形,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无疤痕形成,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手术、治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疤痕等方面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局部穿刺冲洗治疗具有痛苦小、灵敏度高、损伤小、并发症低、操作安全简便、出血少等优点,是治疗乳腺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1]王励,龚箐箐,孙莹月.超声定位下穿刺治疗乳腺脓肿36例临床效果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1:95-96.
[2]范莉.穿刺法抽尽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治疗方法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6):160.
[3]顾兵,朱荣峰,郭建峰.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价值.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