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兽医站,810800)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七味药组成,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常用方。笔者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奶牛瘫痪33例,治愈2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9%。奶牛产后瘫痪,在兽医临床上经常遇到,或因产后气血亏虚,或因感受风邪寒湿而引起。
补阳还五汤基本处方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七味药组成。笔者临床加减黄芪250~500g、当归尾80g、赤芍50g,地龙35g、川芎40g、桃仁35g、红花30g、川断50g、焦杜仲40g、秦艽50g、木瓜40g、丹参60g、甘草20g,研磨灌服。笔者加以川断、杜仲、秦艽、杜仲、木瓜、丹参等补肾益肝、祛风活络之品,共奏强腰壮肾、扶羸活萎之效。
此方补气和活血化瘀相结合,重用黄芪以气帅血行,通畅经脉,补气祛瘀以助推动运化之力。配合归尾益气以养血活血,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配赤芍凉血活血,以敛川芎之过。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全方以补气活血,逐瘀通络,加以川断、杜仲、秦艽、杜仲、木瓜、丹参补肾益肝,祛风活络。
3.1 病例1:2009年5月13日,川口镇驼铃村马某一头7 岁黑白花奶牛产后卧地不起。邀余前往救治,症见:营养中等,被毛不整,草料减少,头部呈“S”状弯曲,可视黏膜黄染,舌苔黄腻,舌质软绵,口津滑利,脉滑。驱赶不能起立,用16号针头刺两后腿末梢,知觉丧失,反应迟钝。采取补充钙、糖及能量合剂,并配合抗菌消炎药物治疗3天后不见效,根据临床症状,综合分析,生产时感受寒湿,加之生产后气血亏虚,终致寒凝血滞,筋脉失养,脉络瘀阻,卧地难起,治宜补气、活血、祛风活络。处方:黄芪450g、当归尾80g、赤芍50g、地龙35g、川芎40g、桃仁35g、红花30g、川断50g、焦杜仲40g、秦艽50g、木瓜40g、丹参60g、甘草20g,研磨灌服。配合针刺百会、大胯、小胯、抢风、蹄头穴,同时后海穴注射10%氯化钾20ml,维生素B1注射液3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第3日用绳索抬起能起立,再服一剂痊愈。随访食欲、产奶趋于正常。
3.2 病例2:2011年9月20日,川口镇川口村张某一头5 岁高产黑白花奶牛产后三天卧地不起。经当地兽医治疗4 天无效后,邀余前往救治。症见:营养良好,草料废绝,知觉消失,头颈弯向一侧,病牛出汗,皮温降低,末梢阙冷,脉弱,舌苔黄厚,诊断为产后瘫痪,治疗以补气活血、强筋壮骨为原则,处方黄芪400g、当归尾60g、没药40g、地龙35 克、川芎40g、桃仁35g、红花30g、枸杞子80g、川断50g、焦杜仲40g、故纸50g、桑寄生40g、丹参50g、甘草20g,研磨灌服。每天一剂连用3天,同时用氢化可的松0.8g,10%氯化钙250ml,加入10%葡萄糖1000ml 静脉缓慢注射,每天1次,连用3 天。乳房内注入鲜奶2500ml,1 天1次。第3 天下午站立,痊愈。随访正常,第二年产一公牛犊。
中兽医称本病为胎风,补阳还五汤虽为治疗人中风、半身不遂的常用方,但用于奶牛产后卧地不起效果显著。奶牛产后阳气亏虚,气血阻滞于半身,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后躯麻痹,卧地难起,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气旺则血行,为君药;臣以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赤芍活血和营;佐以红花、地龙以祛瘀通络,加川断、杜仲、秦艽、杜仲、木瓜、丹参补肾益肝,祛风活络。合而用之,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气虚血瘀是辨证运用本方的关键所在,随症加减化裁,灵活应用,诸症自可渐愈。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恢复脑细胞的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桃仁、当归尾、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通调气息的作用;地龙能引药直达经络,以发挥全方药的作用。临床上用药越早越好,配合西药使用效果更佳,对于低血糖、低血钙等因素引起的,静脉大量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氯化钙后纠正较快,但补钙磷时一定要考虑低血钾、低血镁问题。实践证明,补阳还五汤对多种家畜的产后瘫痪有效,临床使用时注意辨证施治,并根据畜体大小灵活使用药量。若奶牛卧地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并使用吊带人工协助吊起后躯,迫使其起卧。奶牛饲养管理不善,饲草饲料单一,营养不足,缺乏钙磷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或长期缺乏运动及光照造成畜体血钙量过低、营养不良,生化无源,久而久之,气血双亏,血循环滞缓,血不养筋而呈现肌酸肢麻,导致卧地不起而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