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十几年里,我深得《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黄文诚、李继庸、陈谋、孔凡昌、王彦姿等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最初的困难阶段,这是我终身铭记的。
1978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从一所中学调入当时湖北最著名的国营农场养蜂场。在此之前我对蜜蜂十分陌生,连蜂蜜也很少吃,只是在初中上学时曾读过杨溯的散文《荔枝蜜》。
到蜂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找养蜂书刊。十分遗憾,在那个知识匮乏年代,我只得到一本刚邮发不久的当年第一期《中国蜂业》,是双月刊。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前一年的期刊,因为蜂场仅为每个养蜂组各订一本,场部余数不多;每个组都舍不得将以前的《中国蜂业》“割爱”于我,连借阅都困难,我只能紧盯住以后新到的刊期。随后不久,蜂场领导又赠送了一本老版的《养蜂手册》,这成为我养蜂书库里最早且最珍贵的专业技术读本。
在我入行养蜂第一个月,负责接待的头批专业客人是原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的黄文诚和北京市农科院的李龙珍二位老师,他们是为修改《养蜂手册》到蜂场来听取养蜂员意见的。听说黄文诚先生曾编辑过《中国蜂业》,使请教是否有以往的存刊,黄先生沉默,未作答复。他们走后才有人告诉我:养蜂所从北京被搬到江西,哪还存得住这些杂志!
第2年夏天,中国养蜂学会在北京通县成立,我作为工作人员为大会服务。会务处安排陈克利先生和我负责大会的摄影,于是,《中国蜂业》1979年第5期的封三、封四刊登了陈克利先生和我拍摄的大会照片;连同当时不久前杂志编辑陈谋先生征集刊在封二的罗马尼亚养蜂专家访问我们蜂场的一组照片,我又从《中国蜂业》杂志的读者变成最初的通讯员。
我进入蜂场第3年时,国家农垦部于1980年底在我们蜂场举办了首届全国国营农场养蜂培训班,马德风、周崧、范正友、刘先蜀等专家来蜂场讲课。在学习过程中,受周崧先生“养蜂经济研究重于蜜蜂纯合子育种”的讲课启发,我开始对湖北养蜂体制和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我的首篇文稿是于1984年秋拟就的《国营蜂场改革的趋势与方案探讨》,并将其寄呈农业部的王吉彪先生指导。王吉彪先生阅后来电话,告知已将此稿以《中国蜂业》编委的身份推荐给了《中国蜂业》。于是,这篇文稿连同“湖北省蜂产品市场与流通分析”、“江苏省蜂产品加工业的启示”(与王素芝女士合写)分别刊载于1985年第3、4、6期上,为我在1987~1988年无规定学历破格晋升中级职称评审时加分甚重。
在那十几年里,我深得《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黄文诚、李继庸、陈谋、孔凡昌、王彦姿等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最初的困难阶段,这是我终身铭记的。
从最初获得1978年第1期《中国蜂业》,我开始搜集前后各期。1981年冬天,朱其琼先生到北京出差,在“中国书店”为我购买了1963~1966、1973~1979共11年的《中国蜂业》合订本。这基本就是特殊历史时期两度停刊后复刊的全部期刊,这令我惊喜不已。后见到湖北宜都的廖大昆老先生,他告诉我, 1972年,江西养蜂研究所先出版的是不定期的《养蜂通讯》,尔后才有1973年《中国蜂业》的恢复。廖老先生为我找齐了全套的《养蜂通讯》,其中尤以封面印有三面红旗的首期最为珍贵。廖大昆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宜都县农业局负责养蜂工作,他想方设法为我配齐了1949年后的《中国蜂业》杂志各期。
《中国蜂业》创刊于1934年,其后的十几年因政策等各种原因,这本杂志也历经坎坷,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北京的赵国英老先生为我找到了最初几年的合订本,其中一本中的大部分文稿为他老人家手抄,字迹工整清晰。看着弥足珍贵的文本,心中十分怀念这位养蜂前辈。
而今,《中国养蜂》已改名《中国蜂业》,刊期已从40年前的季刊改为上旬刊、中旬刊和学术专刊,规模已至世界蜂业刊物前列。作为其几十年的忠实读者,我从内心感到喜悦与振奋。
衷心祝福新一代的编辑老师们获取更大成就!
《中国养蜂》创刊于1934年,其后的十几年因政策等各种原因,这本杂志也历经坎坷,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北京的赵国英老先生为我找到了最初几年的合订本,其中一本中的大部分文稿为他老人家手抄,字迹工整清晰。看着弥足珍贵的文本,心中十分怀念这位养蜂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