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报 张社梅 柯福艳
(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杭州 310021)
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整个农业产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区域布局,无论是从业人员结构,还是产业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蜂产业也不例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具体呈现出五大转变趋势: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粗放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生产转变,无序放养向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转变,单一化开发向产品多样化、功能多元化转变,支撑条件薄弱向技术系统化、装备机械化转变。
中国现在的蜂产品生产主体依然以个人及家庭为主,养蜂规模较小,生产分散,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均较大,这种分散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蜂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由于零星分散的养殖户达不到规模化生产要求,许多标准化的技术难以大规模实施,由此又会带来许多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推行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有助于克服分散生产的问题,提升蜂产业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蜂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1.规模化生产 发达国家养蜂生产以集约化为特点,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而我国的养蜂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主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养殖规模小,全国人均饲养蜜蜂不足30群,蜂农间技术管理水平极不平衡,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综合生产效益低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对养蜂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与技术上扶持素质较高的年轻养蜂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规模化生产。未来蜂农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推行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养蜂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我国蜂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蜂业企业改革力度,通过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强大的股份制蜂业集团公司,并进一步完善公司与农户关系,加快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规模化生产。
2.组织化经营 蜂产品安全是蜂产业的生命线,我国养蜂生产由于长期是小农经济模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我国蜂农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考虑到养蜂户分散作业流动性强,单个蜂农势单力薄,采取“蜂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创新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业界面临的这种窘境。实行这种模式,龙头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协会的发展,而行业协会对于蜂农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带动市场的繁荣。各地已有的“蜂农+合作社+公司”的产业化经营实践表明:组织化提高蜂农经营抗御风险的能力,是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交易成本高、获取信息和技术难、市场谈判地位低等弱点的有效途径,不仅可提高蜂产品质量,还可化解蜂农买产品难的问题,消除蜂农的后顾之忧,极大地促进蜂农的养殖积极性。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是提高我国蜂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也是促进蜂产品质量提高和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生产管理粗放落后、标准不规范、品牌建设滞后一直困扰着整个养蜂业,制约着我国蜂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传统粗放饲养模式向标准化饲养转变,推进品牌化经营。
1.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国家标准委相继出台了有关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国家标准,制定蜂蜜生产、蜂产品加工、运销等环节标准与技术,并逐步完善了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尤其是《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的出台,首次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纳入养蜂领域,填补了蜂产品原料生产管理标准的空白,将对蜂产业标准化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省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了标准体系,把养蜂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同时,各地还纷纷加强了蜂农技术培训,加快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些地方甚至还建立起了严格的产品溯源管理体系,建立养蜂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包括蜂群、蜂药、蜂机具在内的养蜂生产资料在内的各方面的监测网络,大大加速了养蜂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2.品牌化经营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蜂产品品牌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以中国蜜蜂之乡——江山为例,全市现有各类蜂产品企业30多家,目前已注册蜂产品商标115件,国际商标25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件,江山蜂产业已成为品牌领军行业,养蜂规模和综合效益连续18年位居全国之首。但从全国总体上看,我国蜂产业品牌发展还很薄弱,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在世界蜂产品中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这与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我国蜂产品的国际形象。从当前国内外消费趋势看,蜂产品市场趋向品牌化,蜂产品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品牌建设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转地蜂群约超过总蜂量的一半左右,养蜂者的足迹踏遍大兴安岭、黑龙江畔、海南宝岛和天山南北,有的蜂场一年中转地路程甚至超过5000公里,这一过程缺乏统一指导,全凭蜂农自己经验决定放蜂路线和养蜂点,放养处于无序状态,协作性差,按照规划布局要求,合理推进蜜蜂养殖业区域化发展亟待强化。为此,在加强政府、协会指导蜂农制定好科学的放蜂路线的同时,要积极推行定地结合小转地放蜂方式,大力建设养蜂示范基地,加快优化蜂产业区域布局。
1.基地化示范 从原料方面看,我国蜜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养蜂户多为散兵游勇,缺乏统一指导,原料品质难以控制。多年来,我国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培育一批标准化蜂蜜生产示范基地和蜂王浆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探索政府蜜蜂授粉补贴政策,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宣传与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带动蜜蜂授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大对蜜蜂资源场、保护区、基因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推行定地结合小转地放蜂,支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成熟蜜、蜂王浆等优质蜂产品的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养蜂日志,健全养殖档案,规范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区域化布局 中国的蜜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蜜源植物约有1万种,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统计,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理论可承载5000万群蜜蜂,即使实际利用率按照30%计算,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但由于我国蜂业资源布局、利用缺乏合理,大量的蜜粉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近年来,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优化养蜂业区域布局,根据区域蜜源植物、蜜蜂饲养、蜂产品加工等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养蜂业发展区域。东中部地区要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蜂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蜜源植物丰富的区位优势,增加蜜蜂饲养数量,提高规模化水平,发展特色蜂产品。
我国传统养蜂业的产品单一,以生产蜂腊、蜂胶、蜂蜜、蜂王浆、花粉等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深加工增值潜力大;传统养蜂业发挥的作用相对单一,以生产蜂产品为主,而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达百倍,这种巨大作用却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可见,蜂产业的产品多样化、功能多元化开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这将是我国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1.产品多样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绿色天然的蜂产品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譬如蜂蜜,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保健功能外,还因热量低、不含脂肪而成为糖类的最佳替代品。蜂产品经过深加工后的增值潜力更大,如蜂蜡,用于化妆品生产,可做护发素、润肤膏、唇膏等;用于医药,可做蜡丸外壳、药膏及栓剂基质、假牙和病理模型等;在工业上,可制作地板蜡、上光蜡、蜡纸等,还可作为金属防锈、防腐的保护剂,各种机器的润滑剂和绝缘、包装、填隙及防水材料等。传统蜂产品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具有较强的创新开发能力,结合生物化学、食品工程、营养学、药理学、中医药学、畜牧兽医等学科联合攻关,开发以蜂产品为原辅料的有机制品、生物制品,全方位提高科技含量,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加快蜂产品开发优质多样的产品,实现由原料型、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型转变;由单一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医疗保健品领域延伸,并稳步向化工、医药、添加剂等行业拓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蜂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2.产业功能多元化 养蜂业具有蜂产品生产、农业增产、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发展养蜂业,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还有利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这已逐步成为我国养蜂业生产持续发展的亮点。坚持养蜂生产向生产、经营、加工多方位发展,也是我国蜂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大特色。许多养蜂生产者已开始用蜂场作为生产车间,成批量生产成品,直接面对市场,或在一些区域设置专卖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联合体蜂农作为组织成员,开发蜂产品经营,兴办加工企业,这些新组建的企业,以其蜂场作为产品来源,质量有保障,因而发展势头强劲。重视蜂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休闲文化产业,促进养蜂业向第三产拓展延伸。许多地方大力开展蜂产业文化宣传,将蜂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提高蜂产业生产内涵,提升蜂产品档次和消费品味,扩展养蜂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蜂产业功能多元化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蜂产业科技、装备等支撑条件较为薄弱,产业研发力量相对偏弱,科技基础条件较差,蜂种品质退化较严重;养殖设施装备落后陈旧,机械化程度较低,这些支撑条件制约着我国蜂产业转型发展。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养蜂设施装备,是促进我国蜂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1.技术支撑系统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只有增强蜂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养蜂生产落后面貌,逐渐缩小我国养蜂业和国外的差距。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养蜂业,加快蜜蜂良种繁育,推广先进养蜂技术,强化科技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创新,提高养蜂技术水平,生产优质蜂产品,实现养蜂业生产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将是我国蜂产业发展的一大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启动,我国蜂产业综合研究得到加强,一方面加快建立健全蜜蜂育种体系,创新蜜蜂种质资源,引进优质蜂种、更新老化蜂种;另一方面,在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授粉技术和机理、现代养蜂机具研制、饲养技术、蜜源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养蜂区划和养蜂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系列化专题研究,为我国养蜂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养蜂技术从传统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
2.装备机械化 目前,我国养蜂落后于农业其他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设施设备落后陈旧,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强度大,由此造成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而且受交通制约,偏远地区的蜜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美国,养蜂业规模化程度很高,人均饲养蜜蜂在500群以上的养蜂户有很多,这与美国养蜂机械化程度很高、养蜂工具非常先进有密切关系,外出放蜂有专门的运蜂车,生产有专门放置蜂箱的机械平台,蜂箱、蜜桶的装卸有装卸车,摇蜜由机械化的摇蜜机统一进行,完全由运蜂车代替人工进行转地饲养。由此可见,提高养蜂的机械化水平,是推进养蜂业规模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养蜂业必将实行集约式机械化养蜂,加快蜜蜂机具的机械化与现代化,使快速繁蜂、强群安全转场、摇蜜等问题都以机械操作解决,全面促进养蜂业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1]杜相富.巩固发展成果推进蜂产业健康发展.四川畜牧兽医.2007,2∶18-20.
[2]黄斌,刘占莉,等.甘肃省蜂产业发展趋势的思考.中国蜂业.2008,59(12)∶45-46.
[3]苏松坤,胡福良,等.朝气蓬勃的浙江省蜂产业技术体系.中国蜂业,2009,60(12)∶13-15.
[4]高凌宇,刘朋飞.我国蜂产业市场发展回顾.中国蜂业.2010,61(7)∶42-44.
[5]姬聪慧.2011年度蜂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四川畜牧兽医.2011,245(3)∶13-15.
[6]高景林,赵冬香.蜜蜂规模化饲养的几点思考.中国蜂业.2011,62(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