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蜂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公益性作用

2012-08-15 00:45刁青云周军
中国蜂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蜂业蜂场蜂产品

■ 刁青云 周军

(作者刁青云,周军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农业增产之翼”的蜜蜂,可以通过为作物授粉,显著增加产量,在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蜜蜂的授粉,蜜蜂可以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作用。毫无疑问,蜂业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那么该如何认识作为蜂业发展技术支撑的蜂业科技创新工作?

蜂业科技创新具有典型的公益性

由于蜂业生产和蜂业科技的特殊性,蜂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益事业, 而这一特征主要由蜂业、蜂业科技创新及创新技术的采用等特性所决定。

1 蜂业生产具有山区性和偏远性

我国蜂业生产单位相对较小, 一般都以蜂场为主,蜂场大多由夫妻、兄弟或亲友组成,人均饲养规模为30群。由于蜜蜂采集的需要,蜂场大多位于植被茂密的山区或城市的边缘地带,而且为防止蜜蜂传染病的发生,蜂场多单个存在,相互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不能像工业和企业那样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单独存在的蜂场不利于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蜂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分散生产经营的蜂场主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蜂业科技投入和承受成果推广所面临的风险。

2 蜂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与工业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按一定的模式使用不同,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环境等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蜜蜂饲养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内的蜂业新技术以及蜂种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范围,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能以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推广。

3 蜂业生产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支配

蜂产品和蜜蜂授粉是蜂业生产的两个主要产品,其销售和发展必然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但目前社会对蜜蜂授粉的认识不足,从业者还很难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而蜜蜂作为生物,又有其生物规律,因此蜂业科技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又受生物规律支配。

4 蜂业是一个双赢的产业

对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来说,从业者的投入和产出都局限在自己的范围内,即收支都属于自己。但是蜂业有其独特之处。对于蜂农来说,利用蜜蜂采集蜂产品,只获得了蜂产品的直接收益,而种植业获得作物品质改善和产量提高的收益。因此,蜂产品的生产是蜂业和种植业双方都受益。

5 蜂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蜂业是公益性事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功能。蜜蜂由于能够为农作物授粉,被誉为“农作物的月下老人”,在农业增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且由于其授粉能促进植物生长繁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蜂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 潜在需求量与现实有效需求差异悬殊

蜂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主体、资源、信息等诸多发展条件,其中最重要、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主体。现阶段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蜂业科技机构(蜂业科研单位和蜂业高等院校)和蜂业生产单位组成。这3种主体的需求与能力, 构成了蜂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内容。

蜂业生产单位是蜂业科技的需求主体,政府作为蜂业科技经费、科技体制、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提供者,也是蜂业技术供给主体。蜂业科技创新过程可简化为技术需求主体和技术供给主体双向互动过程,需求是创新的动力,而供给是创新技术价值的体现。然而,目前蜂业技术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严重阻碍着蜂业科技创新。

我国蜂业科研单位较少,只有一个国家级研究所和四个省级研究所,此外还有几个大学中有从事蜂业科研、教学的人员。这些人员所从事的蜂业科研创新工作、技术推广和科技扶贫等服务于“ 三农”的工作往往更注重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很难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就单一种类的畜牧业而言,蜂业是很复杂的一个种类。其生产形式多样,既有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幼虫、蜂毒等蜂产品的生产,又有销售蜂群、授粉蜂群、蜜蜂良种等的生产;其生产资料的来源更加复杂,既有种类繁多的蜜粉源植物,又有两大主要蜂种(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以及众多的品系,并且不同的区域,由于气候、植被和生产目的的差别,其饲养管理技术必然存在多样性,生产上对技术的需求强于其他畜牧业。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政府和蜂业生产单位对新技术的需求明显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蜂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机会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参加过培训的蜂农超过2万人次。与我国20万从事蜂业生产的一线从业人员相比,每年仅有10%的人员参加过培训的数目不算多。在蜂产品加工企业中,员工参加技术培训的人数也很低。

2 市场机制制约蜂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蜂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保证蜂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将大部分蜂业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动交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则由于难以实现创新收益而将使创新机构面临经费短缺、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从而不能有效地对资源或需求就蜂业技术进步的诱导做出积极反应,严重阻碍蜂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同时也正是由于蜂业科技创新的这一公益性特性,使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专利制度来解决。科技成果是有一定寿命的,如果不及时推向市场,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消逝而过期作废。

由于运行机制的原因,企业更愿意从事投入少,见效快的蜂产品研发。对于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则很少问津。全国从事蜂产品生产的企业约有2000家,大多数从事的主要是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的生产。涉及蜂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蜜蜂品种、蜜蜂药物、蜂机具和设备等方面的专营性企业较少。作为蜂业可持续发展呼唤技术创新,但我国的蜂业生产至今还停留在粗放经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蜂业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

蜂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机遇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包括蜂业科技在内的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蜂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

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交叉和综合学科,为蜂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包括蜂业在内的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科技发展的速度,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而蜂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也呈现老龄化趋势,蜂业的生产模式和饲养技术必将发生变革,这为蜂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将发生变化,与此相关联的蜂业生产模式也将因之而变化,这为蜂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目前,蜂产品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已广为人知,蜂产品的消费人员不断扩大,市场对于蜂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蜂业科技推动蜂群数量增长、蜂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供应。可以说,市场的需求为蜂业科技创新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蜂业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蜂业科技创新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在农业粮食增产、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蜂业蜂场蜂产品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