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中
副鼻窦炎是一种多发的鼻喉科疾病,发病多见于青少年,其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副鼻窦炎的发生多是由于病毒的感染而造成的,分为慢性的与急性的,其发病时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以及鼻塞、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失去嗅觉。对于鼻窦炎的诊治,在治疗前进行CT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CT扫描诊断,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患部位以及病患范围,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治疗,以取得好的疗效。因此,进行CT扫描诊断是治疗副鼻窦炎前必不可少的诊疗手段。本文针对副鼻窦炎的CT临床诊断20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调查以200例患有副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6~60岁,平均年龄为32.4岁,其中男132例,女68例。将200例副鼻窦炎患者分为少儿组与成人组。少儿组122人,成人组178人。临床表现的症状为头痛、流鼻涕、鼻塞、记忆力减退等。少数病例还会出现涕中带有血的情况。
1.2 方法 运用螺旋CT的冠状位扫描,因冠状位扫描可以更加直观的扫描出副鼻窦的病情程度以及部位。因此,采用CT的冠状位扫描是检查副鼻窦炎的主要体位。
1.3 评价方法 根据螺旋CT扫描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CT的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研究。
根据CT冠状位检查结果,可以将副鼻窦炎患者分为六类,第一类为漏斗形,所占比例为37%,第二类为窦扣鼻道复合物型,所占比例为33%。第三类为蝶筛隐窝型,所占比例为8%。第四类为多发性鼻息肉型,所占比例为15%。第五类为特发型,所占比例为4%。第六类为混合型,所占比例为3%。
在分组结果中,少儿组共有122例,其中男85例,女37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多数为,注意力不记住,张口呼吸,鼻塞流涕等。CT扫描的结果为,鼻中隔发生偏曲有60例,额窦以及蝶窦未发育的有30例。对于病变程度的结果为,上颌鼻窦炎53例,筛窦炎18例,额窦炎15例,单侧副鼻窦炎51例,双侧副鼻窦炎52例,窦腔黏膜增厚20例,还有少量鼻息肉的有44例,鼻息肉堵塞的30例。周围骨质主要由筛窦小房、中鼻甲、钩突部分的吸收为主,其余的窦壁结构完整。
成人组共有78例,男37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41.2岁。成人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少儿组略有不同,大部分表现为头晕头疼。胸闷、呼吸费尽、鼻塞堵塞、张口呼吸。CT扫描的结果为,鼻中隔发生偏曲有31例,上颌鼻窦炎21例,筛窦炎6例,额窦炎5例,单侧副鼻窦炎31例,双侧副鼻窦炎35例,有鼻息肉的34例,表现较严重鼻息肉堵塞的有5例。在骨质改变方面,除了窦壁骨质增生外,其余与少儿组相类似。
慢性副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喉科疾病,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少儿组的副鼻窦炎的发病与鼻腔、鼻窦以及颌面的发育程度有关,由于鼻腔内的黏膜厚度增加、息肉和分泌物的堵塞,造成患者出现鼻子不透气、张口呼吸、鼻塞等症状[2]。患者又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造成血氧饱和度下降,便又会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的发展。患有此类病情的少儿的身心受大严重影响。而对于成年组的调查显示,其患病原因多为青年时的副鼻窦炎慢性迁移而来,或者由鼻炎、鼻息肉等病症造成的,还跟日常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副鼻窦炎多发于青少年中,以往的治疗方法多为保守治疗或者穿刺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填补以往诊疗手段的不足,提高治愈疗效,多采用鼻内窦镜手术来治疗慢性的副鼻窦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而CT扫描能够准确地检查出副鼻窦炎患者的病情程度、病患范围、病患部位等,可以引导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进行CT扫描是进行鼻窦内镜手术之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关于慢性鼻窦炎的形成,多是由鼻入窦而来,或者在窦口处发生病变。慢性鼻窦炎易发生于青少年时期,如果不进行彻底治愈,会使病情一直持续到成年,还会造成病情加重,甚至造成失去嗅觉的危害。近些年来,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多采用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其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手术的方法清楚鼻窦口的堵塞物,恢复其排泄引流的功能。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精确,对于病变组织清除彻底的优点。
慢性鼻窦炎的CT扫描是进行手术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CT扫描分为冠状以及水平位扫描。对于使用CT冠状位的检查可以准确地检查出患者的病变部位,例如鼻窦口的堵塞部位,副鼻窦强的发育情况,额窦以及蝶窦的发育情况,病变的范围以及程度,鼻窦黏膜增厚的程度,窦壁以及周围骨质的改变情况等。副鼻窦炎的形成多与鼻息肉相并存,多发性的鼻窦炎以及鼻息肉的形成是CT诊断多发性鼻腔鼻息肉型慢性鼻窦炎的重要依据。所以,CT的副鼻窦扫描检查已成为鼻内镜或者其他临床手术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1] 邹昕,李季,李强,李琰,曲永惠,刘中林.CT对青少年副鼻窦慢性炎症的影像学分析(附99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1).
[2] 郎军添,萧璧君,范静平.窦口鼻道复合体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