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

2012-08-15 00:42:42王汉熙万成娜
关键词:三网融合资源

王汉熙 刘 凯 万成娜

(1.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三网融合(Triple Play)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离散的信息资源、传播模式、传播载体和服务模式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环保等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理念,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形态信息服务传播系统,实现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异构信息的跨域集成服务。

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形态信息服务概念,三网融合的服务工程模式尚未建立,服务产业框架正在探索。笔者以科学存在原型结构(Prototyp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Being,PSSB)(见图1)为观察视角,[1]在评述三网融合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探索支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信息资源体系的研究方向。

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探索方向

(一)三网融合的国家竞争现状——缺乏涉及支撑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资源集成规划

当数字形态信息服务资源、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物联网络、互联网络及其商务平台合构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时,将有可能形成构建人类数字文明的新基石。因此,三网融合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各国新兴产业竞争的前沿优先领域。为抢占三网融合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在行动起来,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网融合。

2009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宽带计划”(National Broadband Plan,NBP);2010年,出台了“国家宽带计划细则”,从建立竞争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创建实施措施、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确保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规划了未来10年内的六类发展目标。

2009年,英国推出了“数字英国”(Digital Britain)计划,计划在2012年建成覆盖全境所有人口的宽带网络,每个家庭至少能享受到2Mbps的宽带普及服务;承诺拨款4亿美元资助敷设高速光纤网络;全面升级数字广播(DAB)。

日本政府依序推出了“e-Japan计划”(2000)、“u-Japan计划”(2004)和“i-Japan计划”(2009)。“e-Japan计划”着眼于普及和提高宽带技术,为信息化创造条件;“u-Japan计划”着眼于创造网络化环境;“i-Japan计划”通过提高政府、医院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带动其他领域信息化,培植新兴市场。

韩国于2005年推出了“u-Korea政策”,其发展期(2006-2010)的中心工作是建设基础设施,拓展技术应用,建立u化社会制度;其成熟期(2011-2015)的工作重点在于扩散u化服务。为配合上述计划,还提出了由“u-City计划”、“Telematics示范应用发展计划”、“u-IT产业聚落计划”、“u-Home计划”等组成的“u-IT核心计划”。

在中国,2000年,三网融合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2001年和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将三网融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8年,科技部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五大工作重点,以及总体方案。

上述计划的共同特点是立足于三网融合的基础技术和载体平台建设,其要旨有三:一是建立有线与无线相融合的无缝高性能宽带网络;二是发展音频、视频与数据相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三是开发智能与功能相融合的信息阅览移动式载具。

但上述计划极少涉及支撑三网融合的信息资源及其集成规划,这如同建造了高速公路,制造了汽车,但却没有考虑招集高速公路运输资源,从而引发投资目的和投资收益的有效实现等问题,必然与构建三网融合所依据的集成、节约、高效、服务的发展基点构成冲突。

(二)三网融合研究的现实成果——正在探索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结构参量

三网融合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为保护新兴的有线电视业务免于电信巨头的吞并,美国明令禁止电信公司混合经营电视业务。但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业务与电信业务拥有了统一的技术支撑模式,基于政府法令的电信业务与电视业务分离式经营模式,阻碍了技术、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于是,在1996年2月8日,克林顿签署《美国电信法》(1996修订案),从法律层面上解除了电信业务与电视业务分离经营的禁令。此后,以宽带融合为基础,逐步推进信息服务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并陆续从技术系统、产业发展、内容版权等方面推出监管政策,推进三网融合。[2]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三网融合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单项成果。若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进行观察,可以看到,科学界、工程界和产业界正在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框架的相关物理功能参量。

1、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识结构的参量析出。Mastorakis围绕数字视频广播(DVB),[3]以消除数字鸿沟为基点,提出了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社会发展理念;Mestric以精简网络系统、设置服务套件、增长视频组件、增加业务收益为目标,提出了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运营创新理念;[4]Janssen以光纤传输载体建设为潜在投资收益,讨论了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建设投资理念。[5]Ulm通过设想实现三重播放的家庭影音系统,归纳出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功能产品理念。[6]Lahat基于服务响应能力,提出了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实时服务理念;[7]Arnason提出了三网融合所应持有的产业市场理念。[8]但上述工作属学者的独立研究,缺乏关联性,且尚未发现有将上述感性认识抽象并组构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识结构的相关尝试。

2、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方法结构的参量析出。Wan以家庭网络连接为对象,建立了面向三重播放的网络容量规划分析方法;[9]Ellett以电信服务商为对象,构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传输载体收益分析方法;[10]Meyer通过分组电路业务仿真建构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服务数据流量分析方法;[11]Nielsen基于扩展服务收益,提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服务供给分析方法;[12]Sotiropulos基于区分服务架构,提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服务品质评估方法;[13]Kern基于QoS体系结构,建立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服务资源分析方法。但上述工作属于学者的独立研究,缺乏关联性,且尚未发现有将上述物理参量抽象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方法结构的相关探索。[14]

3、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工具结构的参量析出。围绕采用数字视频广播(DVB)构建三网融合信息传输平台,Gardikis提出基于DVB-S2构建面向三网融合的信息传输平台;[15-16]Pallis针对农村地区信息服务,提出基于卫星-IP混联,建立面向三网融合的信息传输平台(DVB-T);[17]Kokkinos等学者提出基于DVB-RCS和IP建立宽带卫星网络平台,承担紧急情况(大规模灾害、洪水、火灾和地震等)的三重播放通信服务。[18]

围绕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传输网络,Yoshie提出基于“光纤+无线”混联传输网络构建一个提供三重播放服务和宽带服务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具;[19]Nakano认为光纤传输网络的发展方向是基于“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系统+光纤接入标准”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具;[20]Haupt采用多色塑料光纤作为传输载体建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具。[21]

围绕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作业平台,Sotiropulos基于综合服务架构,[13]创建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业务平台架构;Kern以成本流量和QoS的执行状况为起点,开发了三网融合资源配置调度优化框架;[14]Fiedler提出基于“Web 2.0+IPTV”的服务导向架构(SOA)建立三网融合服务交付平台。[22]

围绕创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传输构架,Khan提出基于WDM/TDM架构的ISDN,建立三网融合信息传输载体平台;[23]Dechene提出采用三重播放时分多址(TP-TDMA)构建三网融合媒体管理协议;[24]Krikun提出采取“ADSL2+调制解调器”,建立三网融合消费端数据传输接口。[25]

上述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工具的研发,属于开发商或学者的独立工作,缺乏系统性或关联性,且尚未发现有上述物理工具组构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工具的相关努力。

4、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结构的参量析出。Janssen以光纤网络铺设为目标收益建立起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的一类子结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投资商;[5]Ellett围绕“永远在线”服务模式,凝析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的另一类子结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供应商;[10]Hofstetter围绕服务于住宅长途电话消费群体蜂窝网络,设立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的再一类子结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装备制造商;[26]Krupa归纳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的又一类子结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消费者——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27]发现认知主体结构参量,是认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的最初步骤,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的把握都由此引发。尽管讨论了一系列三网融合的行为主体,但尚未发现针对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主体结构的系统、抽象和理论性的探索。

5、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介体结构的参量析出。Mastorakis基于提出服务于偏远地区的三重播放服务功能构架;[3]Adel报告了Fraunhofer Institute FOKUS Media Interoperability Lab开发的三网融合服务信息构架;[28]Mittermayr基于既有视频资源组建了一个三网融合服务产品构架;[29]Lemke报告了Alcatel公司建构的三网融合服务集成构架。[30]但上述面向功能的独立研发与服务资源相脱离,缺乏数字内容支撑,且尚未发现有将上述物理介体组构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载具介体的理论性探索。

6、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客体结构的参量析出。以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为焦点,国内专家学者讨论了以下问题。

围绕三网融合服务实现目标,刘韵洁院士提出,中国电信企业应立足于创新,创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31]谷虹提出三网融合的发展路径是实现三网融合信息服务融合。[32]

围绕三网融合服务经营模式,严燕蓉提出“IPTV+3G+NGB+互联网电视”的三网融合服务结构;[33]杨晓冬提出资源整合、3G业务先行、产业链合作跟进的经营方案;[34]刘小平提出采取业务模式融合、技术模式融合和服务模式融合的三融合创建方案。[35]

围绕三网融合服务经济架构,罗小布提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服务构架,[36]黄建华基于电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和有线电视产业,提出了三网融合价值链体系;[37]李忠全提出“基于电视机终端+基于手机终端+基于计算机终端”三网融合增值服务经济发展模式。[38]

围绕三网融合服务发展道路,张善轩构造了由政府导控力、运营商响应力、网络技术推动力和用户牵引力所构造的博弈结构;[39]周光斌以欧盟实践为范本提出了中国三网融合的实施策略;[40]常永新提出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三屏融合,创建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巨无霸的发展策略。[41]

提出上述立论的学者已经觉悟到三网融合的市场属性,但作为学术研究,尚未发现有关于三网融合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和学理性研究成果。

7、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语言载体的参量析出。Anderson等学者针对下一代网络的特点,提出三网融合服务信息语言载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播语言结构;[42]Wallace提出了建立开放性源代码软件系统问题,其实质是通过开放软件源代码建立三网融合服务信息语言载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交流语言结构。[43]显然,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语言载体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8、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质资源的问题提出。任石青讨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可视资源协同问题,[44]王薇讨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阅览内容,[45]黄升民等学者比较了中国大陆地区电信系统与广电系统所能够控制的视频类资源,提出了三网融合内容发展战略问题。[46-47]但上述立论还处于寻找科学问题的阶段,尚未发现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资源系统的相关研究。

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框架的探索

(一)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参量结构

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见图1)视野进行观察,上述有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研究,在存在认知行为层面上涉及了认识结构、方法结构和工具结构等三类结构,在存在认知对象层面上涉及了认知主体、认知介体和认知客体等三类结构,在存在语言载体层面上涉及了交流语言和传播语言等两类结构,在存在客观自然层面上涉及了物质结构。由以上四个层面的功能结构出发,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发现或构建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一系列物理功能参量,但对于这些参量的认识,更多地还处于感性认识发展阶段,而且发现没有将这些功能参量联构为功能模块的尝试。

若将所析出的物理功能参量挂架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可以得到现阶段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所获得的物理功能参量(见图2)。

(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现状的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上是从工程层面凝析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相关物理功能的组构参量。这些研究既没有形成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框架,更没有形成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结构架构,其特征是缺头无脚。

1、尚未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本体结构

由科学存在原型结构(见图1)视角观察,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从科学原理上决定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结构框架,决定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品的表现形式,决定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产业形态。但是,现行的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见图2)尚未从原理层面探索区别于互联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存在认知本体——没有探索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时,其生命形式所既有的规定性本质,其生命过程所既有的规律性轨迹,其生命周期所既有的规范性行为。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既有的规定性本质,揭示的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既有的生命存在机理。不探索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规定性,就不可能确定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与现有三个网络的本质区别,就不可能驾驭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更谈不上自觉地依靠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构建数字信息文明时代的宏大基石。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既有的规律性轨迹,构建的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既有的科学原理根基。不探索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规律性,就不可能把握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区别于现有的三个网络的生命规律,就不可能遵循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运行规律,更谈不上自觉地依据其规律,推进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发展。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既有的规范性行为,形成的指导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和实践所遵循的科学规则。不探索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规范式,就不可能发掘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区别于现有的三个网络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依据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行为规范创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品,创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

总而言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品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科学灵魂。缺乏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三网融合的相关研究都只可能是一盘散沙,而不可能组构起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框架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目前,由于研究尚未涉及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我们看到的当然只能是毫无交集的三网融合物理功能参量(见图2)。

2、缺乏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物质根基

由“物质第一性”出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必须植根于人类既有文明的宏大物质基础之上。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物质基础可以抽象表述为由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物质结构等三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形态定位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底层信息资源存在形态定位等双重定位功能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形态的定位表现为:其时间结构描述了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客观存在的文明进化时序;其空间结构描述了在人类文明社会需求中,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客观存在的社会应用边界;其物质结构描述了在人类文明信息消费中,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客观存在的物理表现形态。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本体客观自然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底层信息资源存在形态的定位表现为:其时间结构描述了既有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创造轨迹中的时序定位;其空间结构描述了既有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因素结构中的功能定位;其物质结构描述了既有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考察模型中的形式定位。

作为在数字文明时代人类对于客观物质需求的响应,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体现的是一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工程创造,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科学原理承载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由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物质结构所界定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其实质既是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体系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轨迹上所处位置的断代,也是对于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提供底层信息资源的定位,其核心价值体现为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提供信息资源。

对照科学存在原型结构(见图1)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功能参量框架(见图2),可以观察到,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关注到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时间结构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也没有发现有研究者建立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物质结构,这导致了三网融合研究的底层缺陷——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注意也没有讨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也就是说,现有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相关研究与讨论,缺乏底层信息资源的支撑。

(三)底层信息资源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基础性价值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所对应的物理结构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时空环境物理存在的物质根基——底层信息资源。

1、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承载的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的科学原理。如果缺乏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底层信息资源体系,将无从获知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生命的规定性、规律性和规范性,也就无从归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构建与运行的科学机理,有关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就必然缺乏普适性行为规则,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所创建的相关功能参量就只能以孤立的物理表象存在。也就是说,若缺乏底层信息资源体系,就无法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体系,就无法为向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原理的核心基础。

2、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行为构建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设计规则、运行规范和经营模式。如果缺乏底层信息资源的支撑,一是无法创建基于数字文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识结构;二是无法创建基于数字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方法结构;三是无法创建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数据库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工具结构。因此,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实现模式的核心基础。

3、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对象提供的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的物理行为体制。如果缺乏底层信息资源,一是难以构建以三网融合商务系统(由投资商、研发商、运行商、服务商、消费者等组成)为主导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主体;二是难以构建以数字形态信息服务产品(寄存并运行于三网融合商务系统)为核心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介体;三是难以构建以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由三网融合商务系统和数字形态信息服务产品构建)为形式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客体。因此,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基础。

4、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语言载体刻画的是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制作模式。如果缺乏底层信息资源,一是在计数语言上难以构建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改造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二进制码结构;二是在记录语言上难以构建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改造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指令代码结构;三是交流语言上难以构建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改造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汇编语言结构;四是在传播语言上难以构建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改造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显示语言结构。因此,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资源制作模式的核心基础。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决定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如果缺乏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无法建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无法建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对象,无法建构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行为,无法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语言载体。因此,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的根基。

三、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的方向——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信息资源构建

若以科学存在原型结构为观察视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研究思路应该是以探索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为基础,通过解析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语言载体,抽象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行为,归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对象,最终实现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由此,笔者认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四个部位依序突破。

1、底层信息资源体系创建研究。宇宙诞生已有数十亿年,人类文明已有数万年,所累积的信息资源呈海量规模。一般说来,涉及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信息资源存在状态呈离散无序分布。因此,需要建构一个在空间结构上可以将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展示,在时序结构上可以将同类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排放的信息资源结构框架。建构这一结构框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底层信息资源存在形式,实现底层信息资源的甄别与筛选,建立底层信息资源结构全集,理解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目的、目标与任务,抽象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认知本体及科学原理。

因此,围绕将自然诞生和人类发展以来的信息资源组合为一个有序的底层信息资源结构框架,是展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的核心基点。

2、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语言载体抽象。任何存在均需依赖于由计数语言、记录语言、交流语言与传播语言所组构的语言载体才能实现显示。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信息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而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运行的资源将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为了实现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首要的工作是将自然诞生以来的实物形态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语言载体既是组构数字形态信息资源的基因代码载体,也是三网融合信息资源工程软件的工具载体,还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功能模块的联通载体,更是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制作的技术载体。

因此,围绕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工程化工业化制作,围绕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制作软件工具研发,围绕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系统创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语言载体研究,是展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的桥梁。

3、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原理归纳。由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存在客观自然出发,通过实物形态信息资源与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存在形态的对比,通过三网融合与电信网络、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络行为方式的对比,才有可能归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所独有的规定性、规律性和规范性,发掘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原理,构建由认识结构、方法结构和工具结构组成的构建、运行和控制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行为范式。

因此,构建三网融合信息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范式是展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的突破口。

4、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产业创新研究。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互联共享的数字形态信息网络向全体人类传播数字形态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形态人类文明的新基石。为此,这个基石必须是长久稳固、并可持续构建支撑数字形态文明新兴工程框架。作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显式载体,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将不可避免地承担这一功能。

因此,围绕将实物形态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形态信息资源,围绕将数字形态信息资源与网络商务和网络服务组合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品,围绕三网融合信息服务资源的工业制作和商业运行构建三网融合商务系统,围绕将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品和三网融合商务系统,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是展开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发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体系的物质基础,三网融合语言载体是联通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功能的桥梁,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科学原理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灵魂,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终极目标。

[1]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J].电视研究,2009,(10):75-77.

[3]Mastorakis G,Markakis E,Sideris A,et al.Experimental Infrastructures for IP/DVB Convergence:an Actual Substantiation for Triple Play Services Provision at Remote Areas//18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2007.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7.

[4]Mestric R,Sif M,Festraets E.Optimizing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Triple Play.Alcatel Telecommunications Review,2005(3):180-185.

[5]Janssen M C W,Ewa M-K.Triple Play:how do We Secure Future Benefit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8,32(11):735-743.

[6]Ulm J,Weeks B.Next Play Evolution:Beyond Triple Play &Quad Play//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 Electronics,2007.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7.

[7]Lahat A.The Role of MPLS in Delivering Triple-Play Services//2006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and the 2006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2006.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Computer Society,2006.

[8]Arnason A B.The Triple Pla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elephony,2004,245(suppl):22.

[9]Wan Fengdan,Cai Lin,Shihab E,et al.Admission Region of Triple-Play Services in Wireless Home Networks.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10,33(7):852-859.

[10]Ellett B.Putting Triple Play to the Test.IET Communications Engineer,2006,4(2):32-35.

[11]Meyer P.CESoP Turns the Triple Play.Lightwave,2005,22(7):1-27,29.

[12]Nielsen O.Essential Elements of Triple Play:Classification and QoS at Full Strength.SMPTE Motion Imaging Journal,2005,114(12):453-462.

[13]Sotiropulos G P,Styliaras D K,Kosmatos E A,et al.Triple Play Service Simulation and Packet Schedul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s,2006.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 2006.

[14]Kern A,Moldovás I,Cinkler T.On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Metro Ethernet for Triple Play//2nd Conference on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Design and Engineering,2006.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2006.

[15]Gardikis G,Zotos N,Kourtis A.Triple Play Services Delivery over a DVB-S2 Satellite Network//16th IST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ummit,2007.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2007.

[16]Gardikis G,Kourtis A.Using DVB-S2 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the Provision of Satellite Triple Play Service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8,46(12):128-135.

[17]Pallis E,Negru D,Bourdena A.Hybrid Terrestrial-Satellite DVB/IP Infrastructure in Overlay Constellations for Triple-Play Services Access in Rural Are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2010,vol.2010:1-11.

[18]Kokkinos M,Katsikogiannis Y,Andrikopoulos I.Broadband Satellite Networks and Triple Play Applications//18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2007.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7.

[19]Yoshie T,Nishino M,Takahata Y,et al.Advanced Wireless IP Access System(WIPAS)for Fixed Wireless Access(FWA)-Broadband Access System for Triple Play Services by“Fiber+Radio”//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2008.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8.

[20]Nakano Y,Ohira M,Foote D.Optical Access Systems for Triple-Play Broadband Services.Hitachi Review,2006,55(4):135-138.

[21]Haupt M,Fischer U H P.Multi-Colored WDM over POF System for Triple-Play//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v 6992),2008.SPIE,2008.

[22]Fiedler J,Riede C,Magedanz T.Converged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SDP for SOA-based Rich Media Service Mashups//1st Conference on IT Revolutions,2008.IEEE Computer Society,2008.

[23]Khan F,Muzaffar R,Zaidi S M,et al.NUST Hybrid(WDM/TDM)EPON based Access Network with Triple Play Support//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Capacity Optical Network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2007.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2007.

[24]Dechene D J,Abdallah S.Experimental Triple-Play Service Delivery Using Commodity Wireless LAN Hardware//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2009.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9.

[25]Krikun V,Brindziy A.Estimation Method of Speed Potential ADSL2+Connections for Grant of Triple Play Service//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0.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257.

[26]Hofstetter S.Triple Play or Grand Slam?Telephony,2005,246(10):40.

[27]Krupa T.Triple Play:Delivering Effective &Key Communication//Proceedings ACM SIGUCCS User Services Conference, 2001.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01:73-79.

[28]Adel A H,de Gouveia F C,Magedanz T.Enabling Triple Play Services over NGN//ITI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07.Inst.of Elec.and Elec.Eng.Computer Society,2007:91-97.

[29]Mittermayr H.Focusing on the User:Maximising Broadband Revenues with Triple-Play Services.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Network,2005,4(3):123-129.

[30]Lemke A,Marx G,Nemani M.Triple Play:don't Play!Make it Real!Alcatel Telecommunications Review,2005(4):319-323.

[31]刘韵洁.三网融合与电信企业创新[J].中兴通讯技术,2007,13(1):1-4.

[32]谷虹.我国媒介产业融合研究的核心话题——2005年~2009年相关论文综述[J].新闻记者,2010,(6):44-47.

[33]严燕蓉,韦路.我们需要怎样的三网融合?[J].东南传播,2010,(4):8-9.

[34]杨晓冬,刘婧.运营商如何应战三网融合?[J].中国电信业,2010,(5):53-54.

[35]刘小平,韦玲艳.找准三网融合切入点——解析三网融合业务模式[J].中国电信业,2009,(8):54-57.

[36]罗小布.三网融合需要体现中国特色[J].中国数字电视,2007,(12):14-16.

[37]黄建华,张春燕.三网产业融合与产业价值链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2):240-242.

[38]李忠全.融合业务引领三网融合潮[J].中国电信业,2008,(9):37-39.

[39]张善轩.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四力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10,(4):2-7,11.

[40]周光斌.从欧盟实践看我国三网融合[J].中国电信业,2010,(3):69-71.

[41]常永新.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发展的战略思路[J].新闻传播,2010,(3):8-10.

[42]Anderson T W,Busschbach P,Faynberg I,et al.The Emerging 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 Standar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new Triple-Play Services.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2007,12(1):5-21.

[43]Wallace B.OSS Challenges to Delay Triple Play Deployments?Telecommunications,2005,39(12):10.

[44]任石青.基于“三网融合”的可视化资源协同[J].中国有线电视,2008,(9):911-913.

[45]王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J].现代传播,2010,(5):54-56.

[46]黄升民.三网融合了,视频何去何从?[J].视听界,2010,(2):18-20.

[47]黄升民,周滢.应对NGB时代的内容战略——对传统电视业未来发展的构想[J].电视研究,2009,(12):16-18.

猜你喜欢
三网融合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