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2012-08-15 00:54程健康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实效性政治思想

程健康

(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710077)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坚持“六个结合”,即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说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一、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组织实施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实践体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身主观发展实际需要的个人意志和实际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外在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教育者不懈的培育和灌输,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对相关理论接受内化、并最终转化为自身行为的一系列心理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是说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把国家社会对自己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的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身主观发展的意愿和需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有自身思想意识的行为个体,对外在任何信息的接受都要经过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的思维活动,进而逐渐贯彻在自身具体的行为和实践当中。自我教育既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最佳的教育途径。所以,高校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既发挥高校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所谓共性教育就是指我国所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都要按照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对全国高校的所有大学生在培养目标上进行统一定位,这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和目的之所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年学生,其思想认识水平存在的差异和身心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坚持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个性教育的环节,既要注意整体共性的统一要求,又要关注具体个性的培养差异,做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具体事物,也不存在两个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成长经历完全相同的教育对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单一的内容、千篇一律的方式,而必须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因人施教”。只有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要求,又注重具体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进行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条件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杜绝“一刀切”以及忽视个性的做法倾向,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说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要把说理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说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打开大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它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做事之理、为人之理,启发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说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说理教育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经过知、情、信、意、行等过程。教师传授的理论是否能为学生接受,学生的知与行是否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恰当和有效。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的重要一环。所谓情感教育,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增加或投入情感因素,通过教师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心、温情、关怀和体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润滑剂”,是沟通和拉近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和纽带。真挚的情感和融洽的氛围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产生激励和感化作用。一般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越明显。教师讲授的“理”只有与“情”相结合,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扉,开启学生的智慧,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这种交流与沟通,比起生硬的说教,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震动。“教师只有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真意切、情理交融,和学生之间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吐纳心声,才能对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主要是按照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利用课堂教育等主渠道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发挥着传达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公开性和规范性等特点;隐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比较隐蔽和间接的形式使大学生获得某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和渗透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显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类型,在过去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带有公开化和强制化的教育方法,在人们自主选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开展显性教育的基础上适当辅之以隐性教育,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高校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环节和途径很多,主要有:①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熏陶,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②借助各种媒体感化,比如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使教育对象通过大众媒体感性生动直观地接受教育;③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即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到工厂、农村、社区等开展社会调查,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活生生的现实,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和民情,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即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随机教育和自我教育;⑤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自我教育,即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小组、读书会、研究会等,也是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的极好阵地。

实践证明,通过隐性教育,让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育人氛围中,使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感知、认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并最终转化为自觉追求,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隐性教育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在相对开放与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某种思想观点,并且完全出自学生的自觉自愿”,它所能起到的是一种“春风化雨”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有效地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二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重要方式。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不能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理论教育的有机延伸,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必经途径。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学说的理解和认同,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活生生的事实,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和民情,在实践层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使大学生把对理论的认识内化为信念,由信念外化为行动,最终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

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新形势下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明确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三个最为突出的问题。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把教育学生和关心学生结合起来,把塑造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关心人、帮助人。

首先,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高校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经济贫困不仅仅使学生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满足,更重要的是它剥夺了一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在许多方面限制了其能力的发展。因此,面对经济上贫困的大学生群体,既要想方设法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以及开设“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减轻高额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的负担、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又要从心理上为他们解困,教育和引导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奋发成才。

其次,对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要采取多种实际措施帮助大学生完成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否充分就业,是事关高等教育顺利发展、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面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既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又要对其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相关信息服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想法设法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一个潜在隐患。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和心理疾患。面对因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方方面面压力而出现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群体,教师既要想方设法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他们自强自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身成长和成才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总而言之,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针对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困难,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8.

[2] 姜越,王春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88.

[3][4] 赵金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专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56,76.

[5]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3-1(1).

[6] 胡锦涛.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可靠接班人[N].光明日报,2005-1-19(1).

猜你喜欢
实效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