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梅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高新区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组织模式,是集中体现竞争力的区域实体。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7月创建,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太原高新区在山西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未来几年,太原高新区将实施“443”的发展战略,即要打造“四个园区”,建设“四个基地”,搭建“三个平台”,使其成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基地。
从时间序列的动态角度来看,太原高新区自1991年7月成立,最初的几年发展较为缓慢,自2002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太原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总量迅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迅速的规模扩张,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200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全国51个国家级高新区(未含宁波高新区、海口高新区、杨凌农业示范区)中,太原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加权、发展规模、增长幅度、增长速度排名分别为32位、35位、23位和20位。太原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高新区的位次平稳。2007年,在中部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武汉高新区、长沙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分别为第1和第2位。太原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如下:科工贸总收入列第3位,工业总产值列第3位,工业增加值列第4位,净利润列第5位,上缴税金列第4位,出口创汇列第8位,上述指标位次情况与2006年基本持平。从2003年到2007年,除出口创汇和净利润指标外,太原高新区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在中部9个高新区中处于中上等。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07年,太原高新区人均科工贸总收入(总收入/年末从业人员数)87.6万元,在全国高新区列第16位。拥有大专(含大专)学历以上从业人数1 000人中有426人,超过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在全国高新区列第20位。
通过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出口创汇以及经费支出等9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得出:发展突出的高新区是北京和上海,发展好的高新区是南京、无锡、深圳、西安、苏州和珠海,发展良好的高新区有武汉、长沙、广州、沈阳、大连、长春、天津、成都和杭州,第4类有太原、厦门、重庆和济南等。这表明太原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我国54个高新区中处于中间地位。太原高新区和中部各高新区相比,综合实力较强。
通过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出口创汇以及经费支出等9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SPSS软件对54个国家高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得出:太原高新区处于第34位,其综合实力在全国来讲属于中间位次。太原高新区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是由一些客观因素引起的,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新区具有经济、政治和地理上的优势。与太原高新区具有可比性的其他8个中部地区的高新区当中,武汉、合肥、长沙位居前3位,太原高新区排名第6位。武汉、合肥、长沙的高新区都是在1991年被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整个中部,太原高新区的发展近几年都处于上升位次。
将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虽然各高新区的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各高新区所属类别是相同的。两种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各个高新区的情况经行了评价,明确了太原高新区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
2011年,太原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持续发展动力”为主线,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太原高新区按照“内抓提升转型、外抓扩区跨越”的总体思路,园区空间拓展、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期间实现园区大发展、大提升和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原高新区建区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①发展势头强劲,具备支撑建设的整体经济实力;②区位优势明显,具备支撑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③智力资源密集,具有良好的知识氛围;④体制机制精简高效,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⑤环境吸附效应显著,具有推动创新发展的平台优势。太原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最佳环境吸引投资,以最优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狠抓园区软件和硬件建设,积极构建企业家所青睐的和谐园区。
通过以上对高新区竞争力的分析,得出结论:①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怎样,发展水平如何,是决定该地区风险投资活动能否活跃的内在因素。②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太原高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现有的产业特色与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使高新区成为资金和项目的双项聚集地。③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中介机构的发达与否对园区有较大的影响。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火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武军定,李晓宇.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11).
[4]刘炳辉,李晓青.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12).
[5]刘希宋,甘志霞,刘沫茹.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01).
[6]王琴梅,陈琪.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