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昆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650022)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居住环境质量评价能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确保人居环境朝健康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主要构成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
城市住宅小区的居住自然环境是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并且也是与各种地理地域性特征相结合的地域综合体,这种地域综合体是居民生存活动的地理空间和场所,不仅仅包括为居民生活和学习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空间,还包括贯穿着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结合和统一。从理论上说,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应该是:人文与自然的协调,生产与活动的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的统一。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都是高污染、高投入、搞消耗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的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一批人口涌入了城市。这样给城市的住房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住宅开发建筑项目为了满足城市住房的需求纷纷上马,不过有不少的项目缺少充分的论证,没有规划的开发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频频遭到破坏,导致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恶化问题非常引人注目。现如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住房产业,优化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过去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下,优势地产项目的决定要素就是住宅区所在地段。发展到今天,黄金的地段依然是优势地产项目的标志,但是好的城市住宅仅有黄金地段已经不能满足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了。一种集全新的社区概念,全方位的人居环境及配套的网络、信息服务的住宅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成熟地产项目的标志。环境的概念在住宅区的设计和规划中不断得以提升,由传统的“绿地”概念向突出本社区特有的文化品位和回归自然的人居精神转移。在真正意义上努力体现出“以人为本”。
首先,要保证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要满足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环境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其次,居住区内的绿地除了要满足绿地率的指标之外,还要能体现出绿地的品味和层次,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居民不同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合理的运用现有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强居住社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尽可能地排除居住环境内的噪声和大气污染,努力营造清静舒心的居住环境;构建完善的网络技术社区服务,构建优质的安防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和计算机局域网系统能实现居住区环境的优化、升级。最后,要突出居住社区的基本定位和居住社区环境的主旋律,社区主题的建设是强化居住社区环境特色非常重要的途径。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评价城市居住地域是否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的一套可感知的参数集合,是评价居住地域可居性、持续性的重要依据。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全面性原则;第三,科学性原则;第四,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第五,层次性原则;第六,可操作性原则。
人居环境的现代意义主要是强调基于物化环境的人化环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宜人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有序、方便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要想实现人居环境的深层次内涵,根本是需要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亲情般的邻里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居民从原籍迁往新区,老邻居的关系迅速瓦解,更多依靠“社区文化”建设一个新的社区邻里关系。从本质上讲,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石是文化,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住宅区的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人文生态,既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与文化的关系。经常性的组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为居民间的交往创造便利的条件,使社区成员在追求各自生活风格的同时,构筑“亲情化”的邻里关系。所以,对居住小区人文生态文化建设的评价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适宜度指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现实生态与其最佳生态的贴近程度。在将来,我们的房屋和住宅建筑的环境,势必要以住宅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改善住宅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绿色的居住环境。此外,住宅区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面积往往占到城市土地的30%以上,可见住宅区域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是好的或坏的的印象。绿色住宅区,不仅要考虑有关住宅单体的生态平衡、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更应该注重的是从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将整个住宅小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这样不仅既保证了住宅内生态的平衡,而且又能实现周围环境与住宅的一体化。绿色住宅“以人为本”的优化设计能够创建出具有高亲和力的居住环境,让人产生一种归属感。所以应将生态适宜度理论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中,并据此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适宜度模型。
在中国,目前住宅小区的配套公共建筑面积仍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即使是那些标榜非常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型小区。调查还发现,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除了土地规模的限制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发人员对各个年龄层的生活需求考虑不足,特别是在区内的老人。老年人对生活条件、交通工具、文体活动设施、医疗设施等的关注程度很高,而中青年则对停车场所、休闲广场、学校及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关注程度很高,但开发商往往对这方面的综合考虑有欠缺。所以,住宅小区的配套公共设施建筑是否与居居的需求相适应,是否能满足小区内各层次人群的日常所需是评价住宅区居住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强调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环境的关注,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的居住环境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环境构成了住宅小区的人居中心。建立一个新的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合理评价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指导居民理性购房和开发商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起到一定的作用。
[1]朱 凯,汤 辉.室内绿化是一门艺术[J].湖南林业,2005(7):29.
[2]王 浩,李咏华.现代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探析——从空间结构要素着手[J].中国园林,2003(5):40~43.
[3]庄剑英.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材料[J].建筑节能,2005(7):47~49.
[4]林德松,夏文龙,杨建利.绿色生态住宅是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5(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