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连
(盱眙县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盱眙 21170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发展的红红火火,特别是近年来商品房的大量涌现,能源消耗巨大,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节能低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环保、生态经济、绿色消费都与室内节能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注重住宅设计的节能与环保。而要实现节能环保,与设计、材料、结构、和控制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统建筑的通风主要靠土建管道井来完成,是自然拔风,无法控制风量,同时在通风时热量也会被带出,从而导致能量的散失,因而舒适性也差。建筑的外墙和门窗的保温隔热技术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重视的,但这些技术的使用使房屋的空气交换变得困难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房屋呼吸”的概念,人们谈虎色变,其实“房屋呼吸”现象是可以控制的。方法使室内外形成正负差,从主居室内注入新鲜空气,把污浊的空气从厨房与卫生间排出。
现代建筑趋向于大面积玻璃采光,而普通住宅的玻璃窗采用普通玻璃,虽然成本低但保温效果差,不能阻挡阳光中的热能向室内传递,在冬季也无法阻挡室内热能外泄。如果选择高质量的玻璃就能使室内温度相对稳定下来。目前市场上节能玻璃有双重隔热隔音功能的中空镀膜玻璃,它的空层厚度可以达12 mm,即使人在窗前也不会感觉到明显地温度差别,是目前较理想的节能玻璃。还有一种低辐射镀膜玻璃合成中空玻璃,在夏季比普通玻璃节能60%以上,而冬季可节能70%以上,所以,使用品质好的玻璃可有效节省空调或取暖而消耗的费用。
房子中有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有不同的使用去处,各个房间的照明设备要求标准不一样,如卧室和书房里需要较柔和的灯光,这样的灯光不仅可以营造氛围,同时还可以节能。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运用自然光,如采用分区双联开关控制、自动亮光节约照明控制等。对传统的卤素灯、钨丝灯可以用日光灯来代替,水银灯可以用钠气灯、复金属灯来代替。在装修涂漆时,就选用亮色来提高室内照明的效果。尽量用40 W或60 W的日光灯来代替多个20 W的日光灯,这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建筑物中,围护结构的节能占了整个建筑节能的2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墙体对节能的重要性。但是,若在建筑外墙时加上保温层精心处理,或者在装修时在内墙上涂一层保温砂浆,保温砂浆是块状的泡沫,厚度在2~3 cm,在施工前把原有毛坯水泥砂浆从中除掉。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用水泥砂浆后日久开裂的情况。其次,板材和玻璃棉也可以用于西墙内表面的隔热,在进行内装修时,可结合艺术装饰一同考虑隔热处理。等到窗户、墙壁、房顶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处理完后,对地面节能进行处理,那么室内节能效果就会更好。简单的处理方法,先在地面铺一层保温板,就可以起到保温、防噪等作用。有一种蓄能调温地板,在冬季可把白天晒在上面的阳光能量储存起来,等到夜晚再释放出来,从而起到在夜间提高室内温度的效果。
实践表明:南方建筑因为建筑遮阳能做到的节能率在15 %左右,建筑外遮阳的降温效果要比内部遮阳效果好。在窗口上设计遮阳板或者垂直百叶板以及活动遮阳窗扇,采用西向阳台窗口的活动百叶窗扇的方法,使室温降低 2 ℃以上,这大大缩短了开空调的时间,从而节能。因为太阳能与空调、光电利用技术含量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降低成本。如OM阳光体系住宅是典型的“低成本”与“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有效利用太阳能的典范,其原理就是利用室外空气从屋面下的通气槽进入,最后被屋顶上的玻璃集热板加热,再上升到屋顶的最高处,经通气管和空气处理器转入地下室,设在基础上的厚水泥板用来储热,同时还可以把这些热空气用于家庭的热水供应。
节能高效是人们对户式中央空调的要求。老式空调需要开窗通风换气,势必造成污染和热损耗,更增加了用户制冷和供热的费用,但是,如果采用户式中央空调,就能使热交换律达到70 %,从而大大减少了各方面的消耗。节能技术和材料的运用固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每平方米大约会增加50~70元,但是,用一定的增加换取为数不多的成本,同时换取舒适的环境还是值得的。实际数据显示,在冬季室内温度为20 ℃、夏季室内温度为26 ℃的环境中,改为六面体节能以后,全年可节约空调电耗约为50 %。在提倡低碳节能的今天,节约用电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提倡低碳节能,是以生态和环保为前提、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节能,尽量使用最少量的能源与资源,合理地利用设计室内外空间的能源和资源,达到室内外各方面能源的使用处于平衡与循环的效果,尽量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努力打造一个健康、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
[1]袁树仁,刘建新.节能住宅建筑技术的探讨[J].煤炭工程,2003(4).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张光明.居室环境设计与健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