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锦,张瑞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金华寺平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初期,虽历经风雨侵蚀和战乱,古建筑群还较为完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该村以“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寺平古村落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配合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社会对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调查发现古村落的历史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古建筑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在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古村落也存在一些破坏。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国传统村落环境的独特表现,古代村落选址重视环境,讲究生态自然。汤溪寺平古村落位于金华西部,坐落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脚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汤莘公路穿村而过,农民生活主要以农业和林业苗木为主。水质和空气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水系贯穿全村,绿地率较高。
寺平古村落原为“七星伴月”之形,但如今已不复存在,保存较完整的安乐寺、其顺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百顺堂、五间花轩8座厅堂散落在村落中。新建楼房与旧民居、古建筑混杂,布局混乱,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割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村庄道路基本硬化,村民新建建筑周围是水泥路面,通往古建筑的弄堂基本采用卵石路面,但衔接简陋,没有过渡不够美观。同时,卵石路面崎岖不平,不能满足所有类型游客顺利游览的需要。在古建筑内外随处可见拉接电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村里的生活垃圾基本能够集中处理,但沙石、木棍等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临时用房随处搭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村落景观风貌。
据寺平村所藏《戴氏宗谱》记载,寺平村所建古民居厅堂共有24座,经风雨侵蚀和战乱,现存较为完整的属村集体所有的厅堂有8座,分别是安乐寺、其顺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百顺堂、五间花轩,占地面积约6 000m2。这些古厅堂的基础结构、砖雕木雕装饰基本保存完好。寺平村古建筑群大多呈现中轴对称院落格局。其建筑普遍高大宽敞,天井开阔,使室内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雨天排水通畅,不易酿发水火灾害。寺平村的古建筑面广、量大,建筑基础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其中,古建筑立本堂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农户住家古建筑面积多达10 000m2,风格各异。
寺平砖雕融合了苏州砖雕和徽州砖雕的精华,并具有婺州地方特色,村中大部分古建筑的门楼、门楣、窗框、屋脊、照壁、八字墙等都镶嵌有各种图案的砖雕,尤其以门楼最为出色。门额上镶嵌或“福禄寿喜”、“南极星辉”、“鸟飞鱼跃”等吉祥字眼或“南拱九峰”、“九峰东峙”等写实文字。“鲤鱼跳龙门”和“九狮戏球”是最具代表的大型砖雕作品。其用料纯青细腻,浮雕、圆雕和透雕的技法游刃有余,造型栩栩如生、凌空欲动。寺平村另一特色砖雕是戏曲“连环画”,方寸之间雕有戏剧人物、楼台、山石、花草、树木等各种素材,而且层次分明,生动活泼。
寺平古村落的建筑木雕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堪比东阳木雕艺术。每座厅堂内都是雕梁画栋,精美极至。雕刻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且丰富而有变化。寺平木雕的精华部分主要分布于牛腿、梁枋、梁垫之上。内容有戏剧人物、吉祥鸟兽、山水花草等,题材众多,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同时,寺平古村落的石雕类别也较多,主要用于门墙、基石、天井石、柱础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在雕刻风格上,刀法古朴,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内容有蝙蝠、祥云等。如崇厚堂正大门下的基石上雕刻着八仙的随身之物,寓寄“八仙过海”之意,令人称奇。在寺平,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精妙绝伦。
3.3.1 自然性破坏
由于古建筑本身已经陈旧,而且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木雕构件缺乏必要的保护,梁柱表皮剥落,以至腐烂和破损,不少古建筑已经破旧不堪,由于年久失修,不少民宅和祠堂正面临着倒塌的威胁。
3.3.2 开发性破坏
古村落的孑遗性和不可再生性既是它极富吸引力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盛衰,许多建筑物本已十分陈旧、残破,而游人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它的损耗速度。
3.3.3 生活性破坏
有些古建筑民居中住有村民,大部分居住混杂,除了日常的修缝补漏,普通居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修缮。由于资金不足,古村落保护与维修缺少资金,任其破落,古建筑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通过调查发现,金华寺平村是一个以宗族聚居而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主要是戴氏家族聚居地。该宗族各有严格的宗法;还有宗祠建筑如戴氏祠堂,宗谱修订传承者还按天干地支每隔一定时间修禊宗谱等。
金华寺平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据戴氏宗谱记载,正是因为该村出了一位国色天香名为“银娘”的少女,被选入宫,并封为“娘娘”,从此村里享受多种优惠政策,建造了如此典雅大气的厅堂和民宅。另寺平村素有婺剧、迎龙等民俗节目。
但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发现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表演,平时游人很难看到相关的文艺演出。关于“银娘”的知名度也并不高,而且缺乏相关人物细节的描述。总体来说,寺平村有一定的历史人文底蕴,但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提升。
金华寺平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托古建筑资源,创建古村落农家乐休闲旅游。自2006年11月开游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约1 000万元。在2007浙江美丽乡村旅游展示活动中金华寺平村脱颖而出,被评为2007浙江美丽乡村旅游30佳综合奖。
目前,金华寺平古村落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农家乐餐饮和游览古建筑,主要靠门票收入,缺少参与性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古村落的旅游必须走出“一走一过吃一餐”的旅游模式,创造参与性项目,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生活,使“旅游经济”模式转变为“休闲和娱乐经济”模式。反之,古村落的旅游将很快面临退化期。这是寺平村也是所有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古村落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和开发这些历史人文资源,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繁荣。鉴于古村落和其他文物保护乏力的现状,应健全市文保委员会工作机构,并设立精干权威的专业机构,充实专职人员,统一协调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改造,进行新一轮的村庄整治工程,提高村庄环境质量,恢复古村落风貌。目前,金华寺平村虽已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还应合理编制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规划可将全村划分为新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拆除保护区内的破损现代民居,恢复古村落的原生环境,疏通水系,加强绿化,形成优雅古朴的村落环境,恢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七星伴月”布局。村民新建住房可通过外观改造与古村落风貌相协调。
从持续发展角度,保护好古建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筹集落实专项资金,对现有古建筑群要合理的保护和修缮。二是在古建筑开发方面,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不宜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要对一些碑刻、楹联、木雕、砖雕等妥善保护。
古村落具有其独特性,浓郁的风情,适合旅游者进行社会考察与生活体验。应借鉴国内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要在保护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传承。要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文化活动,挖掘古村落旅游文化内涵。
金华寺平古村落位于九峰山景区脚下,而且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优势。可开展古村落历史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如古建筑砖雕文化、古农具展览、古戏台等;农事体验休闲项目如拔笋、采蕨、摘茶、栽种心愿树等;户外休闲项目如攀岩、拓展训练、丛林穿越、野外生存、野营、烧烤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如森林日光浴、示范稻田等。如果深层次、多方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深入挖掘古建筑、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俗、民间传说等文化内涵,开发设计适销对路产品,同时通过拓宽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寺平古村落休闲旅游”品牌,有机结合生态旅游、古建筑砖雕文化旅游、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等资源,一定能够具备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将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特色之路。
[1]伍国正,吴 越,郭俊明.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张谷英和黄泥湾古村落的调查报告[J].华中建筑,2006,24(11):128~130.
[2]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J].社科经纬,2009(3):10~11.
[3]王远坤.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保护[J].求索,2008(9):74~75.
[4]程丽颖.试谈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J].改革与开放,2010(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