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长虹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迅速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引发各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灾害。目前,世界各国在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我国在提出减排二氧化碳的同时,积极发展森林资源以应对气候变暖的“森林方案”。
当前,全球气候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日地关系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海洋、大气等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一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破坏森林资源,全面损害了全球森林的固碳能力。目前,全球森林已由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1]。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是将直接导致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严重问题;二是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某些传染性疾病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大,心血管病、疟疾、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程度和范围增加,还将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三是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责任,也是我国应当主动承担的重要国际义务。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正在采取两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将温室气体固定下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直接减排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十分重要,必须予以长期坚持;但间接减排由于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和综合效益大等有点,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据IPCC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57%[2]。
(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利用种植森林,每储存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而非碳汇措施减排每吨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二者形成鲜明反差[2]。
(3)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只要不腐烂和燃烧,森林的固碳功能就会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北京故宫等许多古建筑所用的木材固碳的时间长达几百年、上千年。新疆的胡杨林有“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特点,固碳的时间更长。
(4)森林固碳具有两大明显优势。一是成本低、易施行,如果我国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尽管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但同时会造成GDP下降,居民福利降低,就业岗位减少;二是森林还具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度、改善小气候、保护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5)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IPCC在2007年发布的第4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围绕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在当今世界各国寻求减排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发挥与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尤其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林业发展要停止砍伐天然林,实行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方向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使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首要作用[3]。
专家认为,减缓砍伐森林的速度是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的途径。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一定要大力保护现有森林,特别是要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树木种类多,生物量大,与生境相对协调,是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生态效益高。除禁止砍伐天然林外,特别要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以保证森林的正常发育与生长。
3.3.1 植树造林
(1)实施符合国情的造林政策。对我国来说,必须改变以往政府补助苗木、农民义务造林的办法,应采取分类造林的政策,即营造生态公益林,由国家全额投资,科学规划设计,招标承包造林,由国营林场经营管理;商品林由私营企业或农民个人投资造林,实行“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
(2)科学造林。造林不但要有正确的政策和足够的投入,还要依靠科学,这样才能取得成功。造林要作为一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要按自然规律造林,根据造林地自然条件选择适生的造林树种,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要保护苗木,精心栽植,适当浇水,覆盖保墒。
(3)加强管护。在成林前,禁止开荒、放牧、挖药等人为活动,同时要防止野生动物危害和病虫害的发生。
3.3.2 封山育林
有天然林分布的区域要定期封山,利用天然林种源,通过天然更新使疏林地、灌丛地和荒山荒地演替为天然林。封山育林要分区、分期、有计划地进行,对有望近期成林的荒山、灌丛地可先期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区要由林业部门及当地政府与农民协商后确定,并划界立桩。制订封山育林实施条例,做好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防止山火、放牧、开荒、樵采等有碍封山育林的人为活动。此外,必要时可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如补播、补植等 。
(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条件,将已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分别经营。生态公益林遵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营;商品林根据“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则经营。
(2)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与技术经营森林[4]。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森林经营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针。森林抚育间伐要不影响森林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森林采伐要抛弃皆伐作业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须采用渐伐、择伐的作业方式进行采伐更新;用材林成熟采伐时也要按照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大面积皆伐,采用择伐方式作业。通过森林经营使林地的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稳定持续地发展。
应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功能;加快更新造林,扩大森林碳库容量;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的防控力度,减少森林的碳排放;适当增加木材使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增强林产品贮碳功能。
[1]刘国华,傅伯杰.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71~78.
[2]吴 循,周 青.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223~228.
[3]王敬明,李学典.森林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J].环境保护,1983(3):6~8.
[4]王国祥.山西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4(4):4~6.